第二次創業結束後,也有華為的老領導對趙廣説,“要不你回來吧”。
作者丨趙曉曉
編輯丨及軼嶸圖源丨受訪者
從華為辭職後,趙廣跟着賣農資的銷售,在農村跑了兩個月。
時間不遠,在2017年。趙廣發現農村變化很大,土地流轉,原來零散的土地被集約和規模化種植,機械化又替代了人工,很多農民就轉型成職業農民,大規模地種植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不再是為了口糧,而是做生意賺錢。
但這些轉型的農民找不到學習專業種植技術的平台。
從農村回來後,趙廣成立了天天學農,是國內首個互聯網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服務平台。趙廣想的是,要有一款屬於農民的APP,提供種植技術、農產品營銷等知識,幫他們提高產量,賣出好價錢。
現在,天天學農平台上註冊學員有500萬人,覆蓋到了200個多地級市,研發精品課程5萬多節,學習羣體有海歸、剛畢業的大學生、返鄉青年,更多的是普通新型農民。做到這個規模,天天學農只用了不到5年時間。
融資也沒落下。到目前為止,天天學農已經完成了5輪融資,平均每一年就有一輪融資完成。投資機構有經緯創投、松禾資本、雍創資本、長策投資、豐農控股等。其中,經緯創投連投三輪。
“我們抓住了農民職業教育的市場空白。”天天學農創始人趙廣對創業邦説。未來趙廣想做的是,覆蓋更多的學習羣體,服務整個涉農羣體。
辭職華為,教農民種地
做的是農業領域,但趙廣並不是相關專業出身。
趙廣是個80後,重慶奉節人,大學和研究生讀的是電子和軟件工程專業,典型的理工男。畢業後就去了華為,做過技術,寫過代碼,帶過項目,也做過運營,最後一站是在華為“2012實驗室”研究通信、雲計算、區塊鏈等戰略方向的內容。
選擇做農民職業教育,跟他的大學同學,也就是大豐收創始人閆子銅有關係。2015年從華為辭職後,趙廣想創業,但想找個新的方向。閆子銅建議他來農業領域看看機會。農民對農技知識的迫切需求,是趙廣在農村跑了兩個月後,發現的新市場。
“他們在種植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病蟲害、施肥、果樹修剪等,”趙廣説。沒有很好的學習渠道,要麼問周邊有經驗的人,要麼去問賣農藥、化肥的,即便有農技師和政府培訓,能提供的幫助也很有限。
趙廣還注意到,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水果和蔬菜,不僅要好吃,顏值也要高,市面上也有不少有機食品,這都需要更專業的種植技術。也有不少種植失敗的案例,帶着很多錢進來,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最後都虧了。
“農業有它的特殊性,時令性強,試錯成本高。種植户更希望有一個平台,可以讓他們學到一些農技知識和種植技術,提高經濟效益。”趙廣説。
而這個領域,還沒有人來做。2017年,趙廣成立了天天學農。
趙廣線下調研 圖源:受訪者
閆子銅是第一個合夥人,做過兩年的農資(種子、化肥、農藥等)銷售,他在互聯網農業領域有一定的經驗。最主要的是他也看到了農技的需求,因為經常有種植户問一些農技問題,希望他們能增加這方面的服務。
國內首家,沒有什麼經驗可借鑑,趙廣和閆子銅兩個人就慢慢摸索,下到農村跟農户溝通交流。“得知道哪些問題是最常見的,什麼品類種得最多,怎麼能讓他們聽明白,”趙廣説。
水果經濟附加值高,種植面積大,遇到的問題也多,趙廣就先從水果品類的課程切入。打開市場後,蔬菜、藥材、鮮花綠植等課程也都有了。現在比較受歡迎的課程是柑橘、葡萄、草莓等。
技術上,有營養課、病蟲害課、果樹修剪課等。角色上,有農業經理人、農作物植保員、農藥配方師,還有植保無人機飛手的培訓認證。
現在,天天學農的課程涵蓋了幾十個作物品種,課程總門類超過220個。老師既有來自中國農大、西北農林、華中農大、華南農大等知名院校專家,也有在農村做了很多年的資深種植户和鄉土專家。趙廣認為他們在實際操作方面的經驗,更具有參考價值。
趙廣記得,第一批種子用户來自他們的線下活動。“當時就是在各個縣裏做培訓活動,慢慢跑出來的。”最早都是普通種植户,年齡在50歲以內。扶持鄉村振興政策出來後,90後、00後也開始返鄉,甚至還有海歸,能佔到總比例的20%。
有多少用户學成做出規模的,趙廣已經記不全了。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是雲南的種植户,年齡在四十多歲,幾個合夥人一起幹,投入了一兩千萬種沃柑,現在已經回本,還擴種了新品種。
還有一個是廣東江門新會的種植户,投了2個億種陳皮,現在是當地陳皮第一大户,並創辦了自有的陳皮品牌。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從澳大利亞留學回來的90後,老家是四川眉山的,剛結婚沒多久,嫁妝是家裏給的1000畝地。夫妻兩人就在老家種起了香水檸檬,現在做的也很不錯。
當然也有失敗的案例,但都不是放棄,而是換個新的品類繼續學習。
天天學農的團隊也在不斷擴充。除了趙廣和閆子銅,阿里系出來的王明明是在2018年加入,成為合夥人的。王明明是淘寶網的第24號員工,最早的創始團隊成員,那個時候阿里巴巴才幾百人。他還曾在騰訊、京東任職,也創過業。
“王明明對互聯網的敏鋭度很高,他覺得天天學農跟他做淘寶時的時間節點和狀態非常相似,剛剛開始,但是又有了一些苗頭,”趙廣説,“他直覺這件事可以做成,果斷加入了我們。”
現在,天天學農的團隊有100多號人,都在深圳。高管有不少是從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過來的。也有很多成員來自在線教育公司,比如好未來、新東方、編程貓、掌門一對一等。
“最近還在討論,這些在線教育公司幫我們培養了很多人才,”趙廣説。
天天學農老師線下教學 圖源:受訪者
“只要你做,我就投資”
閆子銅是天天學農的第一個投資人。
他在農業賽道有八年的投資經驗,創辦的大豐收是國內最大的農資銷售平台,已經融資到了C輪。閆子銅也想再孵化出一個提供農技培訓服務的平台,但市場缺口很大,他覺得這個項目更值得單獨運營。
所以在趙廣有了想做農業技術培訓的想法後,閆子銅很支持,跟他説,“如果你做這個事,我就直接投資你。”
除了提供資金支持,發展早期,閆子銅還幫助梳理行業上的坑,清掃一些障礙,讓他們儘量少走彎路。“這比提供資金的意義更大,也是我們最需要的資源,”趙廣説,“這些都是他們四年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經驗。”
經緯創投的投資前後只談了一個月,很看好這個全新的賽道。“當時聊得非常快,他們能看懂天天學農的模式,大家一拍即合,” 趙廣説。Pre-A輪後,經緯創投又連着追投了兩輪。
團隊背景也是經緯創投決定投資的原因之一。他們覺得趙廣在華為的就業經歷很重要,有互聯網思維,對農業感興趣,肯吃苦學習,團隊裏也有懂農業的人。最重要的,是趙廣的前瞻性,無意間踩對了風口。
天天學農成立的時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尚未發佈。兩個月後,2017年10月,相關政策推出。這意味着,農民的職業教育市場會成為一個隱形的巨大市場。
“我們並沒有追政策風口,是看到了農民的需求和未來發展空間,才決定去做的這件事,”趙廣説,“政策出來後,對天天學農的推動很大,學員一下子就多了。”
在趙廣看來,經緯創投是投資機構裏為數不多一直在看農業項目的,他們對農業領域有很強的敏感度。天天學農之前,經緯創投還三次投資了大豐收。
松禾資本的投資更具有針對性。松禾資本的創始人是厲偉長期在研究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所以厲偉本身的政策敏感度和市場敏感度就非常高,在看到趙廣做的這個項目後,果斷領投了天天學農的C輪融資。
2017年10月之後,聚焦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就不斷在更新。去年2月,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標誌着我國邁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新階段。這意味着,農村的重點不再是扶貧,而是創富,創富需要專業人才:新型職業農民。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農業部的統計,截至2021年底,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超過4000萬人。而這部分人羣,催生了一千億元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市場。
從這幾點上來看,天天學農還遠沒有達到上限。
活動現場教學員使用APP 圖源:受訪者
愛折騰,曾三次創業
天天學農之前,趙廣已經創過兩次業了。
第一次是在2007年,還在上研究生,趙廣和一位同學共同創辦了一個電子書論壇,做了一年多,積累了幾十萬用户。入職華為後就把這個項目賣掉了。
第二次創業是從華為辭職後,2015年,做了一個線上開發者服務眾包平台,還拿到了一輪融資。不過行業競爭者眾多,一年後趙廣就退出了。這期間,趙廣還創辦了國內最大的IT運維技術社區,後來賣給了北京的一家IT培訓機構。
趙廣評價自己是個愛折騰的人,不想當一個螺絲釘。他覺得還可以再拼一拼,闖一闖,試一試,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
其實第二次創業結束後,也有華為的老領導對趙廣説,“要不你回來吧”。沒有回去,趙廣想的很明白,有了前兩次的創業經驗,他可以再來一次,應該會做的更好。再創業,他要去做件真正有意義的事,不能再是一時興起。“要是個藍海,要有價值,要能堅持”。
天天學農是趙廣的第三次創業。這次他找對了感覺,一是因為發展空間大,不止做水果、蔬菜等種植版塊,未來還可以拓展到林牧漁業。二是因為,他認為農業是個既能“長青”,也能“長情”的行業,既能創造商業價值,又能創造社會價值。
也有踩坑的時候。比如最開始講課只照本宣科,沒有參考實際場景,被農户提出質疑;開發的小程序下鄉推廣,發現有近30%的農户打不開。
還有人才。既懂專業知識,又有農村經驗的人才很少,甚至很多都沒有過農村生活,很難去理解農户的需求。所以每有新員工入職,包括產品經理,都必須要先去農村待一個月,學會自己去理解用户需求。
最大的挑戰是業務方向的調整,從知識付費轉型到職業教育,當時很多同事不相信這個事,出現了很大人員流動。
只不過三次創業後,趙廣對困難看的比較開,有問題就解決,這樣公司才能再向前邁一步。“況且,天天學農沒有可參考的商業模式,很多問題只能自己去找答案,沒人能幫你”。趙廣説。
培訓業務外,天天學農還有一個“出國遊”的項目,專門去農業做得比較好的國家學習。疫情前去過日本,本來還計劃去以色列、南非、中國台灣,但疫情後就擱置了。
現在又孵化了一個項目“大地研學社”,聚焦國內,主要面向頭部的農場主,為他們拓展視野。比如,去雲南褚橙莊園,看怎麼種出好橙子,如何打造好品牌;去百果園總部參觀,瞭解消費者想要什麼樣的好產品,應該按照什麼標準去生產管理。“消費不斷升級,我們也要不斷破圈”。
雖然説天天學農是中國最大的農民職業教育平台,但趙廣覺得這個“最大”還是有點小,他想做的再大一點,在農民職業教育領域建立起一個更強的壁壘,覆蓋更多的用户,構建更豐富的課程內容。
未來還可以圍繞這些農户去做更多的服務,比如賣農藥化肥、解決農產品銷售,甚至做農村金融等。目前,天天學農也在對接政府的一些工作,比如承擔農技公益培訓等。
“如何理解這一羣人,決定了我們能為他們創造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趙廣説。
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