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丨無序擺放、車多位少、佔用盲道……地鐵口非機動車停放問題很大
為解決大客流地鐵站口,非機動車無處停放、隨意停放的問題,日前,北京市交通委網站上刊登了《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規範》,面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規範明確提出,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應優先於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為了進一步瞭解大流量地鐵口非機動車停放情況,北青社區報記者隨機選取了幾個流量較大的地鐵站台進行實地採訪。
車多位少,非機動車直接停在輔路上
“習慣了。”“自從有了共享單車,這裏一直都這樣。”“人行道都被堵住了,已經沒地方停了。” 9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地鐵上地站的進出站口,現場注意到,作為地鐵13號線的換乘站,地鐵上地站有着兩層非機動車停車架,但由於空間狹小、擺放雜亂,空間利用率低,甚至還有很多老舊破損的自行車佔據空間,造成了“有位不能進”的囧像。
與非機動車停車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沿上地東二路的人行橫道上密密麻麻停滿了各類共享單車,記者目測有200餘輛。更有上班族看到人行橫道沒有自行車停車位後,選擇直接將共享單車停在輔路上。
與地鐵上地站“同病相憐”的還有地鐵褡褳坡站。晚高峯後,記者來到地鐵褡褳坡站,記者現場注意到,褡褳坡站非機動車停車場較為寬闊,但現場依舊是“一位難求”。記者看到很多非機動車“七扭八歪”地靠在柵欄上,加之停放隨意,車頭朝向不一,整個非機動車停車場遠看“稀稀拉拉”,近看卻“無處下腳”,只有幾輛身形小巧的自行車得以“見縫插針”。
據每天來此乘車的市民王女士介紹,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在共享單車普及後勢頭就更加明顯。“這些年大家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自行車、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等方式來到地鐵站,明顯感覺到進出口旁停放的非機動車越來越多了。” 王女士表示。
向人行道要“位”隱患很多
走訪多個地鐵站後,記者注意到,很多地鐵站都有非機動車停放向人行道要“位”的情況。其中西二旗站、知春路站等情況較好,非機動車停放後,人行道仍有雙臂寬。褡褳坡、上地站等情況較差,非機動車停放後,人行道僅剩約三塊磚的寬度供行人通過。
西二旗站作為換乘大站,每日約有30萬乘客在這裏乘換車。每日通勤的市民萬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本站出入口周邊非機動車擺放後人行道仍然較寬,但本站客流量太大,非機動車停在人行道,對上下車的乘客影響也很大。“每天不僅要從人叢中擠過去,還要從車流中擠過去,很危險!我曾經就被旁邊的共享單車沒放下去的腳撐子劃傷過。”萬先生説。
無獨有偶,地鐵上地站旁的共享單車壓在盲道上,對行人僅僅是通行困難,對殘障人士來説則存在着較大的安全隱患。
“我的父親是視障人士,所以我對盲道的重要性深有體會,上次我父親就差點摔倒。”居住在上地站附近的市民李女士傾訴道,“盲道三番五次被共享單車佔用,真是看得我心驚肉跳。”
需進一步完善非機動車管護體系
9月27日早高峯後,記者來到地鐵上地站進出站口發現,好幾處自行車停放區域都懸掛着“區域禁止停車”字樣的牌子,記者現場注意到,停放在此地的共享單車不時被共享單車整理員收走,市民的私人自行車停放雜亂,無人管理。
“共享單車整理員只管自己企業的共享單車,地鐵上地站這一片沒有專門擺放私人自行車的管護人員,只有附近街道在進行巡邏檢查時進行整理擺放。”地鐵乘務員趙先生表示,“有時街道巡查時想將牌子下方的非機動車移到二層,又擔心市民找不到自己的車子,到時候再找車,這又是一大難題。”
地鐵西二旗站也存在着非機動車無人看管的現象。機動車停車場管理員王先生表示,西二旗站附近的非機動車停車場平時無人看管,如何停車、停在哪,全靠市民自覺,久而久之出現了大量的“殭屍車”,佔據了大片原本可供停放非機動車空間。
“前兩天丟了一輛自行車,不知道是被誰拿錯了還是清理掉了,因為車輛過於破舊我就沒有在意,但既然這個事情存在隱患,還是應當引起重視。” 在此停車的市民錢先生説道。
地鐵褡褳坡站的非機動車停放管理情況相對較好,據常年在附近出早餐攤的安先生告訴記者,地鐵褡褳坡站在自己出攤前(約早上8點前)以及下午(約下午5時左右)會有專門人員對非機動車進行擺放,但由於車輛過多,在擺放人員離開後的時段,仍會存在亂停亂放、歪斜傾倒等現象,甚至有時會圍住進出站口,給乘客進出站帶來不便和隱患。
《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規範》實施後或迎來“最優解”
9月29日,記者走訪了地鐵大興線10個站點發現,非機動車整體停放秩序較好。記者發現,地鐵大興線每個站點都設置了非機動車停車場,有的非機動車停車場利用了地鐵周邊空地改造而成,有的利用了人行天橋梯道的空間,沿線的20多處停車場預計可停放近萬輛非機動車。記者查詢資料後瞭解到,2018年大興區城管委就開展了地鐵沿線秩序環境整治並建設了非機動車停車場,同時聘請管理公司做好非機動車停放引導,負責整理各地鐵站十字路口200米內亂停的自行車並做好應急值守,有效改善了地鐵站外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問題。
“靈活利用城市高架橋底、人行天橋梯道或坡道的下方空間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提議,有些人行天橋下的空間是梯形的,可以想辦法把上方空餘也充分利用起來,建個立體式非機動車停車設施是個不錯的選擇。”在瞭解《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規範》後,王女士由衷地感嘆道。
要改變非機動車亂停亂放的現狀,當務之急是要解決“一位難求”的問題,既要保證私家非機動車 “有位可停”,還要確保有人管護車輛安全,《非機動車停車設施設置規範》正式實施後,非機動車停放問題或迎來“最優解”。
《規範》提出,“交通樞紐、軌道交通車站的非機動車停車設施,宜結合出入口分別設置,宜利用出入口兩側的路側帶和外側分隔帶空間及出入口後側空間,接駁距離宜小於等於100米。”“交通樞紐、軌道交通車站出入口周邊空間不足的,應首先取消兩側50米至100米範圍內路內機動車停車位,設置非機動車停車設施。仍無法滿足的,應建設立體式非機動車停車設施。” 這對大客流地鐵站口解決非機動車無處停放、隨意停放的問題帶來絕對利好。同時,《規範》還對占人行道、不設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點位、禁止停放區域等都有了明確意見。由此不難看出,在《規範》正式出台後,大流量地鐵口非機動車停放情況將迎來改善。
文/王武強 吳梓赫
編輯/謝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