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象山偏遠海島上屹立不倒的“健康瞭望哨”
坐船到附近海島巡診是吳秀明的日常工作。作者 張曉曦 攝
45年前,他響應國家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回到海島做鄉村醫生。
45年間,他搭漁船乘輪渡、爬礁石翻山頭,走遍轄區海島,記住了每户村民家人的基礎疾病,察言觀色及時發出預警。但他因為很少回家,未能發現兒子罹患惡疾幾近癱瘓,迫不得已賣房救子……
45年裏,他可以頂風冒雨尋漁船把突發病患送出海島到上級醫院急救,但他做不到在遭遇接二連三的厄運後放下海島居民,竟打着6顆鋼釘吊着受傷的手臂回到海島衞生服務站,堅持坐診……
45年了,海島發展鄉村振興,人來人往,而他青絲變白髮,成了海島之上那杆屹立不倒的“健康瞭望哨”,毫不顯眼,但不可或缺。
他叫吳秀明,寧波象山紅十字台胞醫院醫健集團石浦分院東門社區衞生服務站醫生,海島居民口中的親人“老吳”。
吳秀明紮根海島的45年,有10年是在象山南田島度過的。
南田島是寧波地區居住人口最多的偏遠島嶼,也是吳秀明的家鄉。1976年,21歲的吳秀明在象山人民醫院醫士班學成畢業時,學校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滿腔熱血的他也毅然回到南田島樊岙公社衞生院工作。
吳秀明在東門社區衞生服務站為海島居民看病。作者 張曉曦 攝
有一年,吳秀明參加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他和同事在海島最偏遠的水糊塗村、楊柳坑漁村和金七門漁村整整住了一個月。那裏沒有電,他們就自帶發電機,晝夜加班,挨家挨户摸排,終於查出了金七門村有兩個老人和一個年輕婦女患有結核病。按照規定,國家給他們提供藥物免費治療3年。這3年裏,每月都要給他們送一次藥,還要定期把他們接出來,坐船去石浦拍片複查。
這個重任落在了吳秀明肩上。但那時的南田島,很多鄉村都是荒山野嶺,無路可走,每月送藥談何容易。每次,吳秀明都要從樊岙翻過三道山嶺,走近兩小時山路才能到金七門村。有時回去晚了,還要走夜路,吳秀明便揹着醫療箱,拿根竹棍,邊走邊左右拍打開路。
吳秀明這一堅持就是3年。為了每個月的約定,吳秀明有一次冬天因公到寧海,遇到大雪封路不通車,他硬是一大清早從寧海出發,步行了8個小時到象山泗洲頭,再輾轉回到樊岙,就為了準時給他們送藥。
當年那個被治癒的年輕婦女如今已年逾古稀,卻依然記得吳秀明的恩情,來石浦看望他還會送上蝦蛄表示感謝。
1986年11月,已經結婚生養了一雙兒女的吳秀明,調到了東門鄉衞生院。衞生院在東門島上,與石浦隔海相望,那時沒有橋,進出海島都靠坐船。
當時,鄉衞生院設在潮汐一來就會被淹的土地廟,沒有自來水。後來遷到東門老街的現址,名稱也更名為東門社區衞生服務站。醫生也從以前的10多人減少到如今的3人,尤其是1999年連接石浦和東門島的銅瓦門大橋通車後,同事們都選擇了下班後回到石浦家裏。
儘管吳秀明的家也搬到了石浦,但他還是選擇平時住在島上,每週才回一次家,而他給出的理由也很簡單:島上2000多人,簽署了家庭醫生協議的有近700人,這些人都是老人,他們年紀大了常在半夜發病,衞生服務站晚上離不開人。
於是,便有了吳秀明多次在夜裏抱着氧氣袋,陪伴病人乘着漁船,乘風破浪,趕往石浦急救的鏡頭;也有夏天吳秀明一夜之間被幾波急性腸胃炎病人叫醒,陪伴他們吊針到天明的經歷;更有他不惜腳力爬礁石翻山頭去巡訪只住着一個人的自然村……
吳秀明已經走遍了轄區海島的角角落落。作者 張曉曦 攝
35年的朝夕相處,讓這裏的村民接納了他。如今,誰叫什麼名字,家裏有多少人,都有些什麼病,他一清二楚。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對海島居民病情瞭如指掌的醫生,卻對自己兒子的病情知之甚少。
2014年3月,老伴因為心肌梗塞住院治療一個月剛緩過勁來,又查出雙腳突然無法站立的兒子竟然患了胸腺腫瘤,病情兇險,稍有不慎將導致終身癱瘓。
這無異於晴天霹靂,兒子正當壯年,孫子才上小學一年級,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怎會遭此厄運?要是平時自己常回家看看,早點發現兒子身體的異樣還會拖成這麼嚴重嗎?吳秀明內心滿是自責,四處舉債,又把石浦的房子賣了,花了近40萬元給兒子做手術。
吳秀明永遠也忘不了那年一家人擠在上海華山醫院附近出租房裏那種絕望的景象,好在兒子手術很成功:胸腔被打開,取出了拳頭大的腫瘤。
在上海治療半個月後回到石浦,兒子休養了一個月才漸漸恢復。那一個月,吳秀明向領導請了假,晚上下了班天天騎摩托車回家照顧兒子。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他躲避貨車不幸摔傷,導致右臂肩胛骨折,打了6顆鋼釘。
這次他住了整整一個月醫院,花了27000元,這對風雨飄搖的他們一家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好在醫院領導關心他,在使用醫保後又給他報銷了一部分醫藥費。這讓吳秀明非常感激,同時也很不安:已經一個多月沒去上班了,海島衞生室怎麼樣了?對面山島剛做完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老王現在恢復得怎樣?東豐村的老陳上個月血壓高得嚇人,他降壓藥有沒有堅持吃……
一想到這些,吳秀明坐不住了,堅持出院,打着石膏,吊着手臂回到了服務站,一邊給海島居民看病,一邊讓醫院派來的實習醫生開單拿藥……
人心換人心。
吳秀明的敬業贏得了醫院領導信任。2015年他退休後,又被醫院返聘,繼續留在海島衞生服務站工作。
同樣的,他的敬業贏得了海島居民的愛戴。大家知道他手臂裏有鋼釘,不能吹冷風,所以後來夏天大家來看病、掛吊針時,他們都強忍着説不熱,吹吹風扇就好。實在忍不住了,打開空調,也要把吳秀明“趕出”輸液室。
近日,記者跟隨吳秀明乘船到對面山島巡診時,那裏住着的9户人家看到吳醫生來了,像見到親人一樣將他請進屋裏。在給他們輪番量完血壓、測完血糖,查看他們吃的藥、交代清楚後,已經是一上午過去了。
吳秀明上島為老人量血壓、測血糖。作者 張曉曦 攝
臨走,島上的居民拿出自家種的橘子、青菜送給吳秀明。
回到東門島衞生服務站,記者參觀了吳秀明的宿舍:一張單人牀,一張桌子,幾個收納箱,還有陪伴了他30多年的衣櫥和一把用來切中藥藥片的刀。這些老物件又讓自稱一輩子平平淡淡的吳秀明心潮澎湃起來……
得知記者想陪他一起吃晚飯,吳秀明下了班馬上忙活起來,拿出冰箱裏自家帶來的蝦蛄、冬筍、鯧魚、梅童魚等,下廚燒了六七個好菜,看到一瓶椰子汁不夠,他又準備跑出去到隔壁小店再買一瓶。
記者心有不安勸道:“我們就3個人,不用弄這麼多菜和飲料,浪費了。”
但同行的通訊員卻拽住了記者,偷偷地説:“這是6年來,第一次有這麼多人在服務站陪着吳醫生一起吃飯,平時他一個人都是有菜沒魚、有魚沒菜,一鍋飯燒了吃兩天的,晚上他一個人也找不到人説話,吃點飯,看看電視就睡了。今天老爺子高興,就由着他吧……”
兩人作陪的“熱鬧“晚餐。作者 張曉曦 攝
吃完飯出來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東門漁村村口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漁村道路一側的霓虹燈格外耀眼。
回首,吳秀明站在路邊向我們揮手道別的身影越來越模糊,又越來越清晰,他不就是東門島上那一直散發着光芒的霓虹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