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值得警惕媒體曝光印軍調動信息,看來準備在大雪封山前有所動作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綜合

環球網9月28日引述印度媒體的報道稱,印軍正在向北方邊境地區持續調兵,並且加緊囤積各種武器彈藥和後勤物資。印度軍方稱,這是印軍“數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邊境後勤行動。”據悉,印軍已向拉達克東部地區增派了3個陸軍師,並空運了更多的坦克、大炮和步兵戰車上高原,目前囤積的物資足夠部隊在大雪封山的情況下維持4個月時間。
拉達克地區海拔高、氣候惡劣、交通不便,每年平均有半年的大雪封山期,即使沒有邊境衝突的情況下,印度軍隊每年都會趁道路解封的半年時間,大規模向上運送物資,以確保高原駐守部隊能夠熬過漫長的冬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今印軍向邊境地區大舉增兵,駐軍數量應該在10萬左右,超過往年1倍的水平,物資消耗量自然也更大。如今,眼看大雪就要封山,印軍還在不斷向拉達克地區增兵,這一點就很有意思了。
要搞清楚印度目前的戰略意圖,也許要回到歷史中去尋求答案:1962年的對印自衞反擊戰時間為10月20日到11月21日,歷時一個月。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絕不是簡單地拍腦袋,而是經過了多方參照比對,並且綜合各種情報參數而確定的日子。
拉達克地區位於喀喇崑崙山脈的南麓,到阿拉伯海的直線距離只有1000多公里,印度洋上的暖濕氣流可以直接吹到拉達克高原,暖濕氣流順着喀喇崑崙山脈爬升遇冷後會形成大量的降水和降雪。根據氣象資料統計,拉達克地區的年平均降雪量高達10.8米,你沒看錯,是10.8米!接近3層樓房那麼高的降雪量!如此巨大的降雪,任何公路都無法保持暢通。如果印軍準備堅持在高原上過冬,就必須來冬季來臨前儲備足夠的物資才能熬過寒冬。
全面對印自衞反擊戰在11月21日結束時,整個中印邊境已經完全被大雪覆蓋,我軍撤回出發地後僅48小時,所有道路就全被大雪覆蓋,印軍即使想要報復也根本無法實現,這就是戰術選擇的重要意義。
印軍至今依然在持續向邊境地區增兵,甚至不惜代價以空運方式把T-90、T-72坦克,BMP-2步兵戰車、D-30型火炮等重武器運上高原,再翻翻日曆:9月28日,我們大概就能明白:印度這是企圖複製我軍當年的戰術。
再過20天,就是10月20日。如果印軍希望依效當年的中國,在大雪封山之前對我軍發動襲擊,這20天應該是重要的戰爭準備時間,值得高度警惕。
客觀上説,印軍的想法有合理的成分,但結果只會是一廂情願。因為他只計算了自己的物資儲備和後勤保障,而沒有考慮到我軍的兵力、武器、後勤等變量。我軍的後勤補給早已超出了印軍的認知,不久前央視報道了一則我軍使用無人機進行高原定點補給的新聞,後方做好的飯菜通過無人機直接送到到前沿,確保每一位戰士都能按時吃上兩葷兩素一湯的營養餐,而且還能保障所有的飯菜都是熱乎乎的,這樣的保障能力豈是印軍可以想象的。
我軍身後有一條具備戰略意義的南疆鐵路,依靠這條鐵路,我高原駐軍每天最多可以獲得數萬噸的物資補給。相比印軍,從6月份至今花費了近3個月的時間,也不過運輸了15萬噸物資抵達列城,只相當於南疆鐵路不到幾天的運輸能力。
可以説,我軍想打多少場戰爭都能保障,而印軍傾其所有也只能保障打一場戰爭,一旦失策10萬印軍將灰飛煙滅。如果印軍想賭,我敢肯定他們將遭遇到最慘的失敗。對我們來説,到時最困難的事情是如何處理那麼多俘虜的吃穿用度問題。
印軍幻想着一旦大雪封山,解放軍部隊就無法進行有效的地面作戰行動,那他們是低估了我人民空軍的實力。目前我軍在新疆的和田、喀什等地都部署有大量的作戰飛機,一旦印軍敢於越境挑釁,單憑空軍一家就足夠印軍喝一壺,何必出動大量地面部隊?
退一步説,解放軍陸軍裝備有大量的A-100、AR-3等重型遠程火箭炮,在100公里以外就足以把印軍的任何前沿陣地變成火海,我們真的需要派士兵去炸印軍的碉堡嗎?
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印軍顯然有藉助大雪封山之前再搞一波事情的衝動,並且印軍很想效仿當年解放軍的戰術,利用天時地利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也許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卻不知道對手的進步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