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培養出來的乖乖女,長大後卻並不幸福
在家過年的時候,大人對小孩最高的評價就是“這孩子真乖!”。“乖”這個字彷彿就是大人對孩子的肯定,在中國幾乎大部分家庭都教育自己的寶寶要乖,要懂事聽話。
在走親訪友的時候,大人帶着小孩去拜訪時父母教我們的是:在別人家,我們是客。跟主人家孩子玩耍的時候要讓着對方。而在自己家呢,自己是主人,要懂得禮讓客人,以客人為重。因此我們很多人從小就是學着迎合別人的。
在父母眼中,有一個懂事聽話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好。經常帶孩子出去的時候,別人家的家長都會説“哎呀,你家孩子真聽話,不跟我們家似的,總是讓人操心。”相信被誇的家長嘴角的笑都是藏不住的。
父母試圖把所有道理都灌輸給孩子,讓他從小就懂事聽話,規定喜歡的東西。給他規劃人生路線,實現他們沒有實現的夢想。假如有一個叛逆的孩子,那麼父母會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乖巧的孩子身上,讓他拼命地成長。假如哪天這個乖巧孩子不再按照父母的想法,父母就無法接受這樣“不乖”的孩子,就好比是《我們的少年時代》中尹珂的父母一樣。
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乖乖女”的樣子,長大後的他們並不幸福!
太乖的孩子到社會上只會吃虧
很多從小就懂事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壓抑自己的真實情感。當這樣的人步入社會之後,在別人眼中就是個老好人的形象,只佔了一個“好”字。這樣的人只會處處吃虧,因為他從小就“乖”習慣了。在職場上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即便有功勞也不會邀功,到頭來只會為他人做嫁衣。
太乖的孩子活得更壓抑
當一個乖乖女長大後,但凡遇到一些事情都需要父母來幫自己做決定。哪怕是該到談婚論嫁的時候往往都是聽從家長們的意見。一旦習慣“乖巧”就無法遵從內心的意願,一切只要討好父母就行。自己願不願意、喜歡不喜歡都不要緊,重要的是父母的意願,其實這樣的人會活得很壓抑。
像這樣的老好人中,林志玲算是一位代表人物。她太顧念他人,説話做事都是讓他人舒服,卻不問問自己舒不舒服。其實這就是在閹割自己情緒,犧牲自己去討好他人,最後往往並不幸福!
這裏總結了一些網友們的意見,一起來看:
1、“意外躺槍,我以前是個乖乖女。後來發現再怎麼乖,懂事,父母還是會看自己不順眼。現在我想開了,活着得對得起自己,與其取悦他人,不如取悦自己;對父母可以孝敬,但不要孝順。”
2、“叛逆尖刻是有理由的,我之前很乖,父母教我的是在別人家,自己是客人,要讓着主人家的孩子,在自己家,自己是主人,要讓着客人,然後就總被熊孩子欺負,後來有了妹妹,,就感覺所有人都不理我了,爸媽那段時間除了罵我,就沒和我説過別的,都是奶奶照顧我,但是,只要妹妹在場,奶奶也不怎麼管我,後來,我就開始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喜歡光,不喜歡與人交流,聽着歌,想着自己死了會不會有人在乎,後來父母才把關注分給我一些。”
3、“乖巧的女孩很容易吃虧,而且對待感情也是各種不確定,最痛苦的就是本人,但是沒有人可以理解,一旦你反抗那就有一大堆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來批評你,然後你又縮回去了,這麼反反覆覆多次我已經快要麻木了,晚上一個人躲在被子裏哭默默流淚的那種不敢出聲,久了就養成嘴巴厲害可是內裏還是那樣一點沒變,真的痛恨這樣的自己。”
“乖”其實孩子裝出來的,只為討好父母,討好別人,其實內心深處是反感的。小時候乖一些其實也沒什麼,但是長大後只要讓自己不舒服該懟的就懟回去!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乖巧又獨立,但是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們對父母最大的仇恨,就是變成了他們所希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