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

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

2021年7月3日下午,懸掛着“熱烈歡迎七一勳章獲得者張桂梅同志載譽歸來”布標的中巴車,駛過華坪縣鯉魚河畔,駛過縣城大街小巷。所經之處,羣眾紛紛駐足,鼓掌致敬。

位於雲南和四川交界處的雲南省華坪縣,是滇西北高原的一座小城,人口不到二十萬。在這塊偏遠的土地上,獲得如此高的榮譽還是第一次。

車輛行駛到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門口,張桂梅從車上下來。在熱烈的掌聲和歡迎聲中,華坪女高的兩名女生捧着紅色的康乃馨迎了上來。她們把鮮花獻給張桂梅,然後懂事地挽着張桂梅的手臂,輕輕撫摸她貼滿膏藥的手。

縣裏的同志攙扶着張桂梅走進女高校園。在當天講話時,張桂梅把胸前的“七一勳章”取下,將這枚代表着無上榮譽的勳章舉起,激動地説:“這個光榮的勳章不屬於我,而是屬於我們這片英雄的土地,屬於我們在座的父老鄉親,屬於我們英雄的黨員和英雄的人民!沒有你們,沒有這塊土地,就沒有我的今天,沒有我為國出力、為民服務的今天。”

台上的張桂梅,身形消瘦,讓人心疼。金色的陽光照耀着她滄桑的容顏,也照耀着孩子們。在鼓掌的人羣中,穿紅色校服的女高學生特別顯眼。幾天不見張老師,因為激動和想念,很多孩子的淚水從臉頰上滾落。

她是孩子們眼中的老師,也是她們心中的媽媽。彷彿遠山的一位提燈人,張桂梅給大山裏的孩子們帶來光明、温暖、希望和愛。

而在張桂梅看來,“是這片土地給了我一個綻放人生的舞台!是黨和政府支持、培養了我,讓我能做事,把事做好,讓我實現了我的夢想,了卻我的一樁樁心願。”

對於一個沒有財產、失去家庭、孱弱多病的人來説,是什麼樣的意志讓她“千磨萬擊還堅勁”?是什麼樣的信念讓她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讓我們到歲月深處追尋答案。

1957年6月,張桂梅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小時候,她經常聽東北抗聯、八女投江的故事。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這些抗日英烈的英勇事蹟常常讓她聽得如痴如醉,在腦海裏久久縈繞。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躕,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奮進激昂的東北抗日聯軍《露營之歌》,讓少年張桂梅心潮澎湃。老師聲情並茂地講述八女投江的故事,也每每讓她聽得淚光閃閃。

她最愛讀《紅巖》,前前後後不知讀了多少遍,每讀一遍都會受到巨大的鼓舞。《紅巖》中江姐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讓她十分敬佩。

一個偶然事件,讓她終於找到革命先烈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秘訣”。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天,上小學的張桂梅像往常一樣揹着書包歡快地回家。

雖然已是初春,但黑龍江的雪還沒有完全融化,寒風依舊凜冽。才走到村口,她就發現自家的房屋前圍了許多人。張桂梅心裏一緊,身材瘦小的她跑過去扒開人羣,擠到前面看出了什麼事,才發現原來是自家的房子倒塌了。

張桂梅家的破舊房子在雪水漸漸融化時,因牆根被長時間浸泡,再加上連續颳大風,土牆支撐不住,完全倒塌。父親看着倒塌的房屋,欲哭無淚。她站在父親身邊,看着遍地的瓦礫和泥土,嚇壞了。

這時,人羣中一名女幹部走了出來。這位女幹部個子高高的,臉白白淨淨,兩條麻花辮梳得很齊整。張桂梅至今都記得她的樣子和聲音。這位女幹部對張桂梅父親説:“你不要擔心,把家管好就行。房子的事有我們呢!”她説話時聲音細細的。張桂梅説,她當時根本不相信這樣一個白白淨淨、穿着講究的女幹部能把她家的房子重新蓋起來。

女幹部聲音不大,但非常有號召力,轉身招手對大家説:“大家別看了,趕快行動起來,我們一定要把倒塌的房子儘快建起來。不能讓這家人在外面凍着餓着!”

女幹部不僅指揮鎮定有序,還加入到蓋房的隊伍中來。她跟村民一起把倒塌的土牆碾碎,找來茅草鍘碎,再混合成膠泥拓成土坯,然後再砌牆蓋房。

為了儘快把房屋蓋起來,這位女幹部沒日沒夜地工作。她的衣服上沾滿泥漿,臉被大風颳得通紅粗糙,雙手裂開了一道道血口子。

房子終於蓋起來了。完工時,張桂梅小心翼翼地問:“阿姨您是誰啊,為什麼幫我家蓋房子?”這位女幹部説:“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要幫助人。你們家房子倒塌了,不幫忙蓋起來,你們沒有地方住怎麼行?”少年張桂梅心中一陣温暖,又問:“阿姨,謝謝您,您能告訴我您的名字嗎?”女幹部摸了摸她的頭説:“孩子,房子是大家蓋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共產黨員都會這樣做,也沒有必要知道我的名字。只要你長大也能去幫助別人就行了。”

這之後,張桂梅又見過那位女幹部幾次。她總是笑眯眯的,常常停下來與村裏的人聊天,誰家有困難都愛找她幫忙。

女幹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張桂梅心裏。她知道了共產黨員這個稱呼,也知道了共產黨員就是要做好事,就是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1974年,張桂梅響應“奔赴祖國邊疆、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不遠千里,和姐姐一起來到雲南省中甸縣。

中甸,現名香格里拉,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對年輕的張桂梅來説,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地方。

就風景來説,這裏美不勝收。草原遼闊,天空澄碧,遠方的雪山熠熠生輝。但這裏海拔高、氣候寒冷、空氣稀薄、交通閉塞。很難想象,一名十七歲的東北姑娘,在地理環境、生活環境與家鄉迥異的地方落地生根,要付出多麼不同尋常的努力。

到雲南後不久,張桂梅的父親去世了。這讓背井離鄉的她身心遭受巨大打擊。

1990年7月,張桂梅大學畢業,她和丈夫董老師來到大理市喜洲一中工作。丈夫當校長,她當普通老師,琴瑟和鳴。然而,幸福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1994年,丈夫患重病去世,留給張桂梅無盡的悲傷和思念。

1996年8月,重新振作起來的張桂梅收拾好行裝,毅然離開這片給她帶來幸福温情又給她留下巨大痛苦的地方,來到了麗江市華坪縣。張桂梅沒有選擇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縣一中,而是選擇師資力量薄弱的中心學校任教。她主動請纓,承擔起四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教學工作。

但命運再次弄人,1997年4月,張桂梅被檢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如果這個時候離開教學崗位去治療,會嚴重影響孩子們的學習。上百個孩子、上百個家庭的希望就在眼前吶!該怎麼辦?

八女投江、江姐的事蹟如在眼前,為什麼她們能堅持下來,能把生死置之度外?一想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想到共產黨員無私幫她家蓋房,還有自己病重時,素不相識的鄉親們為她捐錢,她就無法心安。

不是還沒倒下嗎?那就先把學生送去中考再説!只要能幫孩子們考個好成績,自己忍受病痛又算什麼?直到把學生送進中考考場,張桂梅才去醫院——醫生從她腹腔切出一個超過兩公斤的腫瘤。

人一旦堅定了信仰就會勇往直前,就會所向披靡。焦裕祿身患重病,依然以堅強的毅力、熾熱的情懷帶領全縣幹部羣眾治理“三害”。如今,她也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1998年4月,張桂梅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她在黨旗下默默許下諾言:要努力成為江姐、焦裕祿那樣的人。“能把青春獻給黨,正是我無上的榮耀”,歌劇中江姐的這句唱詞,鑄就了她的人生信仰。現在,她要把“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作為人生最高追求。

那時,每年開學,總有繳不起費用的家長。有次,一位家長來給孩子繳費。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將一大把五角、兩角、一角的鈔票放到張老師的辦公桌上,不好意思地説:“就這些了啊,實在對不起老師了——有了錢我還會送來!先讓我家娃娃讀着吧。”

再看看他身邊揹着書包、臉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充滿求知的渴望。張桂梅被深深觸動了,她説:“沒有事,你能將她送來讀書就很好了,剩下的我負責。”家長走後,她清點了這些錢,最大的面額五角,總共三十五元三角。這是全家積攢了半年供女兒上學的費用,而當天要繳的費用是一百五十元。

張桂梅把剩下的學費墊付了。她説:“那是終生難忘的一幕,讓我看到了山區的貧困和對上學的渴求,也提醒着作為老師的基本職責和任務是什麼,明白了一個共產黨員奮鬥的目標和方向是什麼。”

在學校教書時,張桂梅為讓每一個孩子能接受教育而奔走;在華坪兒童福利院,她又為讓不幸的孩子都有温暖的家而努力。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她節衣縮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和兒童福利院的孩子身上,自己卻越來越窮。

後來,福利院裏的棄嬰、深山女生的遭遇又讓她萌發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

籌備免費女子高中吃苦受累,不被理解、受委屈是常事。“絕不放棄每一個孩子!無論多難,無論多苦,我絕不退縮。”這是張桂梅的選擇。

2008年8月,國內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級中學——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學校建起後,張桂梅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了孩子們。“越是偏遠落後的地方,越需要把黨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有需要的羣眾手上,這是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使命。”張桂梅説。

由於學習壓力大、家庭困難,有些孩子會萌發輟學打工的念頭。為了把温暖送到最需要的人手裏,為了讓有夢想的女孩子從大山裏走出來,張桂梅翻山越嶺去家訪。

張桂梅知道,有時候一個眼神、一次拉手就能改變孩子的人生,幾句鼓勵的話、一個擁抱,就能成為她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為了不增加學生家裏的負擔,家訪十多年來,她與隨行人員從不在學生家裏吃飯。家訪的車上,一行人員都是自帶麪包、方便麪、礦泉水等。遇到困難家庭,送衣服、送物品、送錢是常有的事,在張桂梅的帶領下,隨行的老師也把自己的腰包掏得乾乾淨淨。張桂梅説,我們的家訪不是走形式,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家裏多少人,多少畝地,多少畝花椒,多少棵果樹,是否掛果了,一年多少收入,最主要的困難是什麼……都是家訪的內容。到家裏後,揭開鍋蓋,看看他們吃什麼,走進住處,看看蓋什麼被子,就知道孩子是什麼家境了。

在家訪過程中,遇到路不通的,羣眾出行不方便的,就向有關部門反映,協調把路修通;遇到水管破裂無人管的,也要落實責任人儘快處理。家訪一路,留下一路的故事。她説:“共產黨員,就是要解決羣眾困難,不分分內還是分外。”

2020年寒假,張桂梅又踏上了家訪路。但與前些年相比,路好走了,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學生的家門口;易地搬遷讓許多家庭搬出了大山,不像原來家訪只能往大山裏跑。脱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大山的影響也顯而易見。“這次家訪,不到十天就走完了一百多家,學生們的家境明顯比之前好多了……”張桂梅説。

建校十三年的華坪女高,正悄悄地改變着當地的面貌。這種改變有些看得見,有些更重要的東西則是看不見的,比如思維方式、價值理念、人生追求,等等。在當地,幾乎人人都知道華坪女高和張桂梅,華坪、永勝、寧蒗這些縣偏遠的山村也有女高的學生。如今,華坪女高的學生、兒童福利院的孩子,許多都已長大成才,走向了祖國各地去發展。

過去,一些家長不願意送孩子來讀書,找各種理由搪塞。這些年不一樣了,很多家庭都會主動送孩子來讀書。每年新生報到時,張桂梅都會問家長一個問題:“為什麼送孩子來我們女高?”建校初期,家長們的回答是:“我們借不到錢,只能來讀這所學校。”如今,她再這樣問,家長們都會自豪地説:“因為女高好,成績好,張老師好,我們全家都以娃娃能讀女高為榮!”

這無疑像一束光,讓整個家庭都有了盼頭。而張桂梅老師,無疑成了孩子們最貼心的掌燈者,用自己默默的付出,照亮孩子們前行的路。

她用自己的行動,引領着每一個孩子前行,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從北京回來的當天,張桂梅又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晚自習時,張桂梅佝僂着身子,在教學樓裏開始新一輪的巡視。她上下樓梯時斜着身,雙腳在一個台階站定,再伸出一隻腳邁向下一個台階。每一步彷彿都回應着她説過的話:“教書育人,是無上光榮的事業,每一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擇一事,終一生。”

第二天課間操時間,張桂梅又一次站在紅旗下,與全體師生共唱《英雄讚歌》:“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

再次聽到這熟悉的旋律,張桂梅內心依然充盈着澎湃的激情。她在心裏發誓,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托起大山裏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04日 20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13 字。

轉載請註明: 點亮更多孩子的夢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