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新華社瀋陽9月18日電題:中國公眾90年後重返抗戰原點鳴警撞鐘祈願和平
新華社記者 陳夢陽 黃燕 孫仁斌 趙洪南
遼寧瀋陽,9月18日上午,“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的殘歷碑廣場上,一座高18米的枱曆形狀的灰色花崗岩雕塑上刻着“1931年9月18日”的黑色大字,日曆上佈滿彈孔。這裏正在舉行“勿忘九一八”鳴警撞鐘活動。
社會各界代表300人列隊整齊、神情肅穆。9時18分,14名社會各界代表神情凝重地推動鍾槌,撞響“警世鐘”。14響鐘聲迴盪在空中,寓意着中華民族14年抗日戰爭的艱辛歷程,聲聲入心。
隨後,防空警報聲在瀋陽城上空鳴響,市內九路十八街川流的汽車停駛,司機按響喇叭,加入防空警報的接力中,行人駐足,不約而同望向殘歷碑廣場。
90年前的這一天晚上,日軍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後炮轟東北軍北大營,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不能忘記這慘痛歷史教訓,一定要居安思危,要時刻記住,落後就要捱打,要團結起來,建設強大的國家。”90歲的老兵張健説。
九一八事變是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起點,由於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東北全境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全部淪陷。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14年的抗戰征程。
勿忘“九一八”撞鐘鳴警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90年過去了,中國人對當年遭受侵略欺凌的恥辱歷史從未忘卻。
9月16日,遼寧撫順各界人士在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集會,公祭89年前慘死在侵華日軍屠刀下的3000多名同胞。
“公祭活動寄託了對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讓世人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我們要以史為鑑,珍惜和維護和平。”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副館長蓋嵐嵐説。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經過重新布展後將對公眾開放。展陳的歷史資料記錄着日軍蓄謀已久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罪行。
一個繡有“TRUTH”(真相)字樣的藍色布包擺放在玻璃展櫃裏,布包旁是一份裝訂400多頁的手寫中英文資料。這是瀋陽當年9名愛國人士冒死蒐集的日本侵華第一手證據。
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範麗紅説,這為《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起草和國聯仲裁提供了大量實證。中國由此在政治上、外交上和道義上贏得了國際支持。
距“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不遠的當年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遺址也正在修繕,並將作為遺址陳列館對外開放。
家住北大營社區的居民林慶生今年85歲,每隔幾天,他都會到修建中的陳列館看看建設進度。“我從小就在北大營附近長大,希望人們能記住這段歷史,不知道過去的苦,就不知道現在生活的甜。”
九一八事變後,雖然東北短時間內淪陷,但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拼殺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9月18日上午,遼寧本溪縣抗聯中學的學生們在老師的組織下到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參觀。楊靖宇、趙尚志、陳翰章……一個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聯英雄的事蹟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並化作一種精神,永久傳承。
東日本鐵路工會代表在公祭大會上向平頂山慘案遇難者默哀。新華社發 姜冰 攝
抗聯中學教師王浩説,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到這裏緬懷先烈,傳承抗戰精神。學校2016年由原來的本溪縣第四中學改名為抗聯中學。
從當年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成長為如今經濟總量超100萬億元人民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90年來,中國走過了苦難輝煌的歷程。
自1995年以來,瀋陽已連續27年拉響警報,紀念九一八事變。之後,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地區加入鳴響警報的行列中。9月18日當天,哈爾濱、長春、大連、南京、成都等多個城市也鳴響警報,提醒人民居安思危、警鐘長鳴。
“不忘歷史,是因為中國人民珍愛和平。中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這一點從我們祖先對‘武’字的解讀就能看出來:止戈為武,我們珍視渴望和平,但也要保有應對挑釁和侵略的能力。”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副會長張愷新説。
九一八事變,國難降臨,也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90年後,回顧和反思當年的這段歷史,對當下的中國乃至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一名交通警察在瀋陽市崇山路北陵大街路口指揮車輛停駛鳴笛,行人止步肅立。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針對法西斯分子挑起戰爭暴行,許多國家最初奉行的是綏靖政策,導致二戰全面爆發。”長期研究九一八事變歷史的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教授王建學説,“當今世界,無論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還是經濟、環境等挑戰,需要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彼此合作,而不是相互割裂和指責。這是九一八事變在90年後的今天留給我們的世界性反思。”
警報聲響起時,39歲的高鐵司機王偉駕駛着G8103次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從“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附近駛過。
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的列車幾乎瞬間通過活動現場,但王偉依然心緒難平:“我和父親都是鐵路工人,對鐵路有着很深的感情。想想當年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修建鐵路掠奪資源,甚至發動戰爭,令人憤恨。現在我們有自己的鐵路和高鐵,只有國家強大了,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湛藍的天空下,白色的復興號列車飛奔向遠方。(參與採寫:丁非白 崔師豪 朱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