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孩子一句話媽媽怒了,兩位老人尷尬至極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綜合

幾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一道難題:你更喜歡奶奶還是更喜歡姥姥?你覺得奶奶親還是姥姥親?

有的老人,對這個問題早就釋然了,比如説我的媽媽,她之前以為自己就是要靠邊站,孩子當然是和奶奶親,其實不僅僅是媽媽這樣,老家的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認為的,姥姥們會經常跟外孫外孫女開玩笑:“家裏來親戚了,你又來走親戚了?”

因為在我的老家,人們的觀念還是很傳統的,姥姥很少幫助女兒帶孩子。

當老人幫忙帶了孩子以後,則又當別論。

自從媽媽幫忙帶了孩子以後,她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內心會期待孩子和她更親近一些,這也是人之常情。

“姥姥親還是奶奶親?”這個孩子的話傷扎心卻現實

淘淘出生的時候,姥姥過來伺候月子,淘淘一歲以內,最難帶的階段都是姥姥帶過來的。

淘淘媽媽之所以讓媽媽過來幫忙帶孩子,就是避免這個特殊時期的尷尬,因為她和婆婆實在是無話可説,而且語言不通,關鍵她不太能接受婆婆的生活方式,淘淘媽媽從小在城裏長大,而淘淘奶奶是個地道的農村老太太。

淘淘媽媽一直以為婆婆雖然不識字,生活方式也粗陋,但是是個善良的老太太,自從淘淘説出了那樣一段話。

淘淘一歲以後,姥姥完成了任務回家去了,淘淘媽媽要上班,只能把奶奶從鄉下接過來照顧淘淘。

因為淘淘家距離姥姥家很遠,高鐵還要3個多小時,淘淘又小,不太方便出行,所以一年間沒有見姥姥。

雖然每天視頻,但是淘淘早就把姥姥忘了,對着視頻的時候讓叫什麼叫什麼,讓親親就親親,但是一年後見到本人,完全沒有反應,還一頭扎進奶奶懷裏,姥姥十分尷尬,而奶奶面帶喜色。

一來二去熟悉了一些,姥姥跟淘淘説:淘淘一歲以前都是姥姥帶的哦,淘淘忘了姥姥了嗎?

淘淘眨巴着眼睛不説話。

“淘淘跟姥姥不親呀,姥姥真傷心。”

讓淘淘媽媽沒想到的是,淘淘竟然開口説:“我和奶奶親,我和爸爸一個姓,爸爸是奶奶的兒子,姥姥是別的姓。

孩子説這話的時候,奶奶一直試圖阻止,淘淘姥姥尷尬地站在那裏,淘淘媽媽臉都綠了。

很明顯,2歲的孩子説出這樣的話,一定是奶奶教的。

什麼情況下姥姥會介意外孫(女)不和自己親?

就像開篇提到的,如果一個地區的習俗是奶奶帶孩子,那麼姥姥親還是奶奶親就基本不成問題,一定是奶奶親,而姥姥們也不會太在意。

奶奶付出的多,自己省吃儉用給孩子,孩子跟着奶奶成長起來,當然是和奶奶親。

所以當地姥姥們也經常用這樣的梗來打趣外孫子外孫女,不過也有一種説法是姥姥白疼,到頭來都是白眼狼。

這兩種情況下,孩子最容易傷老人的心:

1、姥姥帶過孩子

什麼時候希望孩子和自己親?當然是自己付出的比較多的時候,比如説孩子出生以後最艱難的時期,姥姥幫忙帶過孩子。

當奶奶都帶過孩子的時候,這種比較就產生了。

2、姥姥付出比較多

還有一種情況是,姥姥付出比較多,雖然沒有直接出勞力幫助帶娃,但是出錢比較多,也會希望得到孩子的一些回饋,當然不希望孩子在自己面前説和奶奶更親近。

如何做才能避免傷害到老人的心呢?

其實這種尷尬的場景真的是可以避免的,小孩子最是單純的,小孩子如何表達,如何對待奶奶和姥姥,全看家長的教育。

1、沒有遠近之分

孩子和奶奶親,外孫、外孫女在姥姥家就是親戚的觀念在很多地區都慢慢改變了,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也該讓孩子重新認識這層關係。

不管是奶奶還是姥姥都是親近的人,是一樣的老人,是應該被尊重的老人。

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誰對ta好ta就會和誰更加親近,到那個時候也老人也不會覺得白疼孩子了。

2、寶寶嬰幼兒時期儘量不要勞累姥姥

如果説當地的風俗確實是孩子和奶奶更親近,寶寶出生以後最難帶的一兩年,最好還是不要勞累姥姥,如果最艱辛的兩年是姥姥帶的,而之後都是奶奶來帶,未來姥姥勢必會被傷心,因為不管姥姥有多累,那個時候寶寶還是個不知事的小傢伙,完全不會領情。

3、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共情力的孩子

孩子內心對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標尺,對姥姥和奶奶當然也一樣,哪怕是我們經常性告訴孩子姥姥和奶奶是一樣的,孩子內心深處,還是不一樣的。

但是,只要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表達出來,就不會有人受到傷害。

誰更親近一些無關緊要,關鍵是不管對奶奶還是姥姥,都要孝順一些,老人就是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