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司與行研 | 到底是什麼催生了汽車板塊漲上天?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綜合

文|尚聞多、李歡歡

超長假期之後,市場甦醒,資金流向也日漸清晰。

港股市場,配件公司五菱汽車領漲節後兩週,累計漲幅42.48%,其核心客户上汽通用五菱帶來了增長動力,十年磨一劍的上汽通用五菱這次憑藉其A00級電動車型五菱宏光MINI EV在車市上再次揚眉。

A股市場,廣汽集團在十月的第二個交易周股價累計上漲18.26%,不同於銷量的暴增,廣汽集團股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是兩條消息的助推:豐田決定向廣汽集團提供“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系統,廣汽新能源旗下埃安或將於11月獨立,同廣汽傳祺並行,未來有可能尋求科創版上市。

十月最後一個交易周,亦是三季報的公佈季,在多隻牛股的帶領下,汽車板塊漲勢依舊。乘用車板塊冠軍比亞迪兩市市值增加超千億,佔據了汽車板塊半壁江山。

銷量、高端品牌與技術是冠軍們的主題,但其股價上漲的動力都離不開一個關鍵詞:新能源汽車。“銀十”已至,資金流向了估值較低的汽車板塊,乘用車與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板塊漲幅明顯。上漲的動力是強勁的需求,消費市場上,資金同樣選擇了汽車。

後疫情時代,購車成為了9月消費的主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3%,其中汽車品類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1.2%。9月國內汽車銷量已實現連續6個月的正增長,且連續5個月保持高於10%的增速。

復甦的先兆?

熱絡的購車需求,離不開政策的助燃,若想助推汽車消費,絕非依靠單一政策,而大規模政策刺激往往是汽車行業復甦的先兆。

汽車行業是一個典型的週期行業,2018年,中國車市迎來了28年來首次負增長,汽車銷量同比下滑2.8%,2019年跌幅擴大到了8.2%。自2018年至今汽車行業進入了一個下滑週期,若説前兩年跌勢是行業的自我調整,2020年新冠疫情則是砸下了一個深坑。傳統淡季、疊加新冠效應一季度汽車銷量下滑42.4%,腰斬式下滑之下急需政策的救火。

2月16日,中央釋放“要積極穩定汽車等傳統大宗消費、鼓勵汽車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的信號為汽車行業吃了一顆定心丸。此後商務部五次表態“敦促”各地方出台促進新能源車、以舊換新等汽車消費的維穩政策。

全國至少24個省市推出了刺激政策,廣州、深圳、佛山等多地率先出台了刺激政策。各地政策以促銷費為主,形式多為“補貼”,即“消費者買車,政府給紅包”。補貼投向如下:購新、換新/換新能源、購新能源車、購“國六”車型、按購車總價補貼、補貼充電費等。

放開地方汽車指標政策,特別是放開個人指標,是更為直接的刺激手段,此政策多集中於一、二線城市。上海市(增加4萬指標)、廣州市(落實去年6月新增的10萬中小客車指標)、杭州市(增加2萬指標)、北京市(增加2萬新能源指標)、深圳市(增加1萬混動指標)、天津市(適當增加)。

財政税收也在向車市傾斜,只不過這一回是新能源汽車,2018年小排量燃油車購置税優惠結束之後,新能源汽車的購置税優惠成為了行業亮點。免徵符合規定的新能源汽車購置税的政策延長到2020年12月31日。

中央與地方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之下,4月汽車銷量開始復甦,經濟回暖助推Q2、Q3汽車消費的強勁反彈。車市消費能夠延續多久?

透支後市?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存量市場。”這一聲音從2015年一直不絕於耳。

2008年金融危機車市受挫,政策層曾在2009年推行過購置税減半,這一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長了46.1%;2015年10月這一政策再度實行,然而這一次卻只提振了近15%的銷量。是否政策放水透支了後續需求?

單純從銷量上看,兩次政策效果並無太大差異。2008年汽車銷量為938.05萬輛,2014年這一數字為2349.19萬輛,那麼2009年與2015年增量分別為432萬輛與352萬輛,並非天壤之別。

中國汽車保有量增加是不爭的事實,關鍵是量還有多少?2019年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為180輛,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距離美國(837輛)、日本(591輛,高人口密度)這類發達經濟體還有很大差距,即便是同中國GDP接近的馬來西亞(433輛)也差兩倍有餘。

後市有量,只需“有形的手”加以引導規劃。若想打開汽車消費市場,接下來要解決兩個問題:增量市場在何?如何盤活存量市場?

城鎮化是汽車銷量的催化劑,三線以及其以下城市汽車消費潛力比較大,這將成為未來汽車消費新的增長動力。同時,農村居民家庭汽車擁有量增長15.5%,已經連續5年明顯高於城鎮的增長水平。

保有量增加之下,存量市場消費結構面臨新一輪調整。當前中國仍是全球新車消費量第一的市場,2019年中國汽車消費中有近43%的是換購新車,近千萬消費者是升級換代,其中豪華車換購的比例超過80%,特別是20萬至30萬元的入門級別高檔汽車成為了消費升級的主流選擇。

除了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也為中國車市帶來了“新故事”。

鮎魚效應?

消費政策的出台給了車企與投資者一顆定心丸,為其明確了市場方向與技術路徑,但最終的核心目的是指引汽車產業的升級。同樣是消費政策的推動,2009年,我國湧現了吉利、長安這類自主品牌;2014、2015年,吉利、長城汽車開始向高端品牌進發,打造了領克、WEY。

如今,這一風口為新能源。《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等的出台都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奠定了方向,其中的關鍵節點是2035年。2035年,中國新車銷售將完全設定為環保車,其中50%為純電汽車(EV),50%為混動汽車(HV)。

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車企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之前政策的扶持滋生了行業亂象,“騙補”成為了早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潛規則”,續航低、質量差、單價低的微型電動車成為了市場主流。資本市場上也出現了非理性投資,一時間“燒錢”成為了造車新勢力的代名詞。

補貼“退坡”,早期政策紅利已消失殆盡。在本輪產業結構調整、消費升級的帶動下,消費風向也發生了轉變,特別是特斯拉這條鮎魚的“攪動”。除了技術、配套的限制,新能源車還有一個弱點就是保值率較低,特斯拉卻打破了這條“魔咒”。《2019年中國汽車保值率報告》中,特斯拉一年保值率為70%左右,而其他電動車型普遍偏低。

特斯拉國產化促進了自主品牌新能源產品高端化,廣汽新能源、比亞迪汽車、蔚來等公司紛紛推出高端產品應對挑戰。同時促進我國新能源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帶動上下游產業的發展,湧現了寧德時代、比亞迪、德賽西威、三花智控等一系列公司。

未來針對新能源車的配套設施也會成為市場增長點,如今工信部支持“充電”“換電”兩種發展模式並行。

新能源汽車充電基建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截至8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77萬輛,充電樁保有量為138萬,車樁比為3.5:1,據多部委聯合印發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 年)》中1:1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換電可緩解充電技術路線中電池安全、充電速度、里程焦慮等問題,同時“車電分離”可降低購車成本、提高電動車保值率。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提及換電,換電進入了快速發展通道。同時,一汽、上汽、北汽、蔚來等6家車企紛紛加入換電車型與相關基建的建設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