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地上織“錦繡”
圖為山東鄒城太平國家濕地公園,採煤塌陷地換新顏,風景如畫、生機勃勃。(王珂攝)
空氣清新、波光瀲灩。從高空俯瞰,山東鄒城太平國家濕地公園猶如一塊黛綠色的翡翠鑲嵌在鄒魯大地之上。漫步其間,可以看到水色清亮的濕地公園已現雛形,恍若踏進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中。
“這裏以前是塌陷地,可不是現在看到的這樣。”太平鎮村民張增清説,他所居住的橫河村由於長期煤炭開採造成土地沉降,公園的“前生”曾是5萬多畝千瘡百孔的塌陷地。
鄒城市自然資源局局長王永文説,作為曾經的全國八大煤炭生產基地之一,鄒城市既因煤而興、又受煤所困,目前已有塌陷土地13萬畝,是山東最大的採煤塌陷區,“殘屋斷壁雜草坑,污水橫流路難走”一度成為塌陷區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太平國家濕地公園,總面積1002.1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達到了428.44公頃,生長着高等維管植物88科253屬400種;棲息着脊椎動物215種,國家Ⅱ級保護珍稀鳥類15種。其中,還包括“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和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此發現了80餘隻,而且在這裏還發現的一種有待命名的世界植物新種,更為此地增添了幾絲神秘色彩。
太平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主任張明青告訴記者,公園從生態保育、生態修復和生態重建三個維度開展濕地的保護與恢復。其中,濕地生態的保護與恢復主要包括生態系統功能和濕地形態結構兩個層面。在此基礎上,根據建設規劃,太平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大功能區,全力打造融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國家濕地公園,打造全國採煤塌陷區新生濕地典範。
良好生態環境自然也吸引了產業項目的關注。2019年,在太平鎮與兗礦集團、浙江清湖集團強強聯合下,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項目成功落户塌陷區。項目負責人費林江介紹説,現在已有27個塌陷坑塘利用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技術,掛養珍珠蚌共計達到了120萬隻。
“絕不能讓採煤塌陷區成為羣眾的生態災難,鄒城將加快生態修復與環境整治,推進多元化綜合治理,積極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力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濟寧市委常委、鄒城市委書記張百順説。為此,該市專門成立了採煤塌陷地治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抽調專業人員具體治理,採取“排矸填充、挖深墊淺、借勢利用、淺層平整、開挖連通”等治理模式,先後對7.1萬畝採煤塌陷地進行綜合治理,恢復耕地1.6萬餘畝,逐漸形成了農業復墾模式、產業治理模式、生態治理模式,把地質災害轉化為“生態紅利”。(經濟日報記者劉瑾)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