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4月9日文章,原題:中國力爭將“垃圾專利”變廢為寶 去年,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佈專利申請數量排名前20的教育機構中,中國佔據9席。只有38年曆史的深圳大學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加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面對來自西方日益增長的敵意和“脱鈎”壓力,為實現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雄心,中國院校和企業正在申請更多國際專利。但作為專利申請最大來源國,中國卻難以將其研發投入轉化為有價值的創新,專家警告稱,政府的補貼可能導致大量廉價專利濫竽充數。
中國國家審計署去年表示,政府研發投入轉化為商業應用的效果不佳,在高校和研究機構擁有的專利中,僅有8.4%被授權用於或轉化為商業應用。中國官員在2019年末表示,儘管中國高校專利數量普遍是歐美高校的5倍以上,但專利轉化率普遍低於10%,而美國高水平大學專利轉化率約為40%。
研究中國專利的資深專家錢德純表示,“在美國,專利是一種商品,上面有‘價籤’。但在中國,專利本身並非一種商品,而是技術轉讓交易的一部分。這導致其價值難以量化”。
今年2月,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發表了兩篇有關知識產權的文章,都談到需要提高中國的知識產權質量。
崑山杜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丹尼斯·弗雷德説:“現在他們更關注知識產權的質量,而非專利的數量。中國的知識產權部門正在大力清理整個專利領域。”(作者Matt Ho,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