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將只剩下一個軀殼
“西方”將只剩下一個實際內容不多的概念軀殼,世界將迎來一個必須構建新規則體系的重要契機。
俄烏衝突仍在持續進行,在膠着局勢背後,全球政治形勢也在發展變化。戰爭考驗的是各方實力、耐力和承受力,也是意志和判斷能力,還有造勢和借勢的能力。中國需準確判斷政治形勢發展,明晰自身所處的戰略方位,並適時選擇正確有效的應對方略。
目前的形勢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關鍵特徵:
第一,俄羅斯勢必要把戰爭繼續下去。其堅定意志是以未來的收益為前提的,顯然是在等待一些事情的發生,這取決於形勢發展和其他因素的變化。如果形勢總體可預期,那麼對於俄羅斯來説,戰爭的慘烈代價就是值得的。
第二,美國無力掌控局面和形勢走向。危機爆發至今,除了施展小圈子政治的伎倆,美國並沒有展示更大的意志和決心。這個自認為天然正當的當家人在北約的政治伎倆,針對其他地區盟友的鄙夷、壓服以及對中國的軟硬兼施,絲毫不能改變戰爭第一槍帶來的效果,美國所謂“實力支撐的規則”效力的式微。而這一切,包括美國在歐洲、亞太各地區的盟友、對手以及廣大第三世界的國家來説,都看在了眼裏。
第三,各方政治力量分散決策伺機而動。扳機扣動之後,就註定各方面必須單獨應對形勢並承擔可能出現的後果,非常態的分散決策已成為新常態,這是過去數十年所未見的情形。不同國家決策者面臨着不同的政治處境和不同程度的壓力。對一些國家來説,維護尊嚴和復仇是國家的主要任務,因此不惜火上澆油;對另外一些國家來説,擺脱權力規則的裹挾、追求現實的安全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説,如何保住眼前利益才是底線的選擇。至此,“西方”將只剩下一個實際內容不多的概念軀殼,世界將迎來一個必須構建新規則體系的重要契機。
中國被視為對形勢走向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力量,各方對中國抱有不同程度和內涵的期待。在七國集團和北約會議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對外表示,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和大國,應充當温和的調解力量,釋放出強烈的政治信號。然而就目前形勢而言,中國仍需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危機的關鍵時刻,更應積極把握形勢變化,掌控好介入時機與介入方式,施展成熟高效的行動能力。
第一,爭取國際意識形態領域制高點。俄烏衝突歸根結底是美西方“小圈子”理論和“贏家通吃”遊戲的結果,是美英奉行“孤立主義”和追求絕對軍事安全的結果,是操控地緣政治格局破壞大國戰略空間平衡的結果。中國需要在國際意識形態領域反覆正告西方:美英必須首先正視並主動修正不公平的規則與扭曲的政治倫理,世界需要一種彼此更加尊重的新政治操守。
第二,利用西方破窗效應變破局為新局。隨着衝突繼續,各國態度和戰略選擇勢必隨形勢發展持續發生變化。亞太地區作為東西方政治博弈的焦點,地區同盟關係的穩定是美國實力和規則信用的投射。衝突的膠着將改變亞太地區各國的戰略環境,區域內國家都必須重新評估自身。印度沒有參與對俄製裁,還給日美印澳“四國安全機制”踩下了剎車。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拒絕了美國針對俄羅斯的打壓政策,印尼作為今年G20峯會的東道主,拒絕將俄烏議題納入會議議程。可以想象,這種情形如果持續下去,亞太和中東局部規則體系的廢弛可能成為可預見的事實。這是全球規則秩序體系必然付出的“轉製成本”。這種轉變將增加中國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但風險中同樣藴藏機遇。
第三,耐心等待政治時機構築穩健調停機制。近日歐盟發佈《戰略指南針》相關聲明,表露出拋開北約進行單獨調解的政治企圖,但可以想見美國和北約不會放縱這一行動;聯合國承擔太多具體功能,安理會議事規則使其在促成關鍵政治和解方面暫時缺乏行之有效的機制。中國作為有可能擔負調停功能的政治力量,可以通過與歐洲的政治聯合,在勸和促談過程中更有效地發揮建設性作用。
第四,構建全球集體安全和持久安全新機制。在政治廢墟和真正的權力平衡基礎上,才有可能構建真正的多邊主義。聚沙成塔、積水成淵。中國主張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多邊主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辦。為實現這一願景,不僅需要彼此更加尊重的政治倫理和必要的政治同理心,更需要着眼於“後俄烏衝突”情境構建穩定的新機制和新制度,這一機制首先要明確一國如果要保護其他國家的安全,必須由一個開展商談和集體決策的公共機制來決定。其次要推動各方在新的規則體系中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通過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共同處理政治紛爭和全球治理使命。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相信中國能夠積極作為,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動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和平美好的方向發展。
作者:樊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