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劉河灣:昔日紅軍兵工廠 今日民俗文化村

由 湯生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網延安6月10日電(記者孫冰潔)從吳起縣城中心出發,只需驅車西行三公里左右,便能抵達位於勝利山腳下的劉河灣村——80多年前陝北蘇區的“工業中心”。

光陰流轉,藉助“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的契機,這座昔日的“工業中心”又將迎來它在鄉村振興浪潮中的新一輪蜕變。經過半年多緊鑼密鼓的實施,一座以上世紀三十年代“陝北蘇區工業中心”與“七八十年代老縣城記憶”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村,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紅軍兵工廠的“前世今生”

劉河灣村隸屬當年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會師的吳起鎮(今為吳起縣吳起街道),因曾作為紅軍“兵工廠”而聞名。1936年6月,為了配合紅軍西征,兵工廠由陝西延川縣永坪鎮遷至劉河灣村,直到1937年3月,該兵工廠遷往延安前,這裏都被視為陝北蘇區的“工業中心”,可生產子彈、手榴彈、修理槍械等軍用物資,為紅軍取得最後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如今在村子裏還遺存着昔日的7孔窯洞,佔地面積達300平方米。“我們村當時除了生產槍炮,還能生產被服、鞋襪、米麪……紅軍在前方打仗可離不開後方的保障”。村中年近花甲的紅色歷史講述人馬廣千提起這段往事,言語間有掩飾不住的自豪。

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洗禮,昔日的歷史場景已難尋,但藉助新復原的建築,人們或可一睹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2020年,依託現有的紅色資源,結合村莊現狀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全新規劃改造的劉河灣分為洞藏吳起、長征落腳點、老吳起傳統餐飲區、“紅色古鎮1978”復原區四個部分,開始向“吃、住、遊、樂、娛”為一體的民俗特色村轉變。

“洞藏吳起”以住宿和體驗為主。從外面看去是傳統古樸的窯洞造型,但走進去卻別有洞天。在這裏,遊客除了能住進地道的陝北民居,還能通過聽陝北民歌、藝人説書,賞民間剪紙、刺繡等感受濃厚地道的陝北文化。“紅色古鎮1978”復原區主要以上世紀70年代的吳起為原型,重新打造了地標性建築,並以此為中心依次建起了老吳起的人民劇場、影劇院、百貨公司等,並設有當鋪、錢莊、雜貨鋪、打鐵鋪、炒貨、陝北説書場等,原汁原味地反映老吳起百姓的生活原貌。

為了滿足遊客的吃、住、行、玩需求,同時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吳起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光顯告訴記者,劉河灣村還大力發展餐飲業,目前開設有3家農家樂,近二十家特產作坊,形成了陳氏黃米饃饃、藺氏黃酒、十三花等一批特色餐飲品牌。

繡花、剪紙、賣特產 村民增收新門路

經過近兩年的升級改造,如今劉河灣村的“紅色美麗鄉村”基礎設施部分已基本完成,村中按照昔日曆史建築復原的“百貨公司”已經開始營業。從黃米饃饃、紅棗、雜糧等當地特色小吃到剪紙、繡花等手工藝品,遊客可在“百貨公司”內感受陝北文化的魅力。

採訪當天,三位老人正在店內的一角一邊聊天,一邊飛快地納着鞋底。不遠處的櫃枱上,擺放着她們製作的繡花鞋墊成品,52歲老闆娘宗豔琴正熟練地向遊客介紹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

從荷包、吊墜到鞋墊、繡花鞋,造型各異的手工藝品擺在櫃枱上,令人眼花繚亂,不少客人直言“挑花了眼”。來“百貨公司”落腳之前,宗豔琴在吳起縣城經營着一家手工藝品合作社,僱有52名員工。她告訴記者,剛進駐劉河灣村的店內不到一個月,毛利就達到了2萬元,遠遠超過此前在城裏經營店鋪的收入。閒暇之餘,合作社還義務開辦手工課班,對製作手工藝品感興趣的村民、遊客都可以報名前來學習,對於遠道而來的貧困户,合作社還會幫忙解決一部分路費。“希望能讓他們通過學習一項工藝,多一種謀生本事。”宗豔琴説。

在宗豔琴隔壁,是售賣土特產的本地村民老劉。櫃枱上擺放着小米、黃米饃饃、以及其他幾種本地雜糧,此前他主要靠在集市擺攤進行銷售,收入很不固定。如今有了固定的攤位,每天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前來,既不愁銷路,還能借此宣傳一下當地文化,每天還能按時回家,不用外出打工,老劉對目前的狀態很滿足。

在劉河灣,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據吳起街道黨工委書記劉光顯介紹,圍繞紅色旅遊“吃住行遊購娛”要素,目前整個劉河灣村參與到紅色旅遊產業鏈上的村民有187人,有53人蔘與了就業創業。預計到2022年6月全部建成投入運營後,可帶動本村就業創業300人以上。

聚力產業發展 建設幸福鄉村

“樹多了,林密了,生態修復了,生活也更好了。”望着遠處被葱綠的樹木覆蓋的羣山,77歲的老黨員藺潤甫説起當地幾十年來的變化,感慨不已。

延安地貌以梁峁、溝壑為主。上世紀末,吳起縣是延安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春秋兩季沙塵肆虐、遮天蔽日。土地貧瘠,直接影響到靠種植為主的農民收入。從1998年起,吳起縣率先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20多年間,“生態修復”所帶來的“紅利”日益凸顯,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

退耕還林期間,劉河灣村以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結合村情實際,成立劉河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建成袖珍蘋果園80畝,着力打造觀光、採摘為一體的蘋果採摘園,不斷髮展壯大鄉村旅遊、蘋果採摘體驗等綜合性產業。

如今吳起縣百平方公里森林公園覆蓋全境,村域內的1500餘畝耕地,全部退耕還林,發展蘋果產業,建立果遊一體採摘園,同時,培育形成了山杏、山桃、沙棘、蘋果等林特產品。

現在正值果樹掛果的關鍵時期,在劉河灣村百畝“袖珍蘋果”示範園裏,技術人員會隔三岔五來到果園,為果農們講解管理技巧,為今年的豐產豐收打基礎。

這片袖珍蘋果園是過去幾年吳起縣在劉河灣村打造的新型種植園,具有很強的食用性和觀賞性,按市場價可賣到一市斤10元以上,前景廣闊。

劉河灣村的果樹目前長勢喜人,果農們都忙着在地裏打理果園。貧困户孫軍將手頭的6畝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用於種植果樹,平時還在村裏擔任保潔員,閒暇時打打零工,一年下來,如今孫軍一家年收入能到2萬元左右,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子,嚐到了生活的甜頭。

目前,吳起縣全縣共發展袖珍蘋果3600多畝。圍繞鄉村旅遊,吳起縣還在勝利山建有80畝“果遊一體採摘園”,既可幫村民增收,又能滿足遊客的採摘體驗需求。隨着蘋果進入盛果期和鄉村旅遊人數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可穩定在30萬元以上,小小蘋果與棵棵果樹正逐漸變成村民的“致富果”與“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