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部法律草案近日一併亮相中國人大網,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草案一上線,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7部法律草案分別為法律援助法草案、醫師法草案、濕地保護法草案、家庭教育法草案、安全生產法修正草案、教育法修正草案和兵役法修訂草案,都是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法律草案。徵求意見時間為1月27日至2月25日,為期30天。截至2月6日,僅醫師法草案就徵集到1204人共計1783條意見。
這只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開門立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立法節奏加快,法律草案頻頻“上網”徵求意見,公眾參與立法的熱情持續攀升,來自田間地頭的基層聲音也能直達國家立法機關。
以民法典編纂為例,過程中先後10次公開徵求意見,徵集到42.5萬人提出的超過102萬條意見,最大程度上凝聚了立法共識,被稱作民主立法的生動實踐。據統計,過去一年通過中國人大網共徵求42件次法律草案意見(民法典各分編草案一併統計),參與人數超過30萬6千人,收到意見135萬餘條,參與人數和意見數都再創新高。
徵求意見不止於傾聽。對老百姓而言,拓寬參與立法的渠道固然重要,但自己的意見有沒有被認真對待、獲得採納,體現在法律條文中,才是最關鍵的。為更好回應百姓關切,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創新方式方法,健全完善法律草案徵求意見反饋機制。通過法工委發言人向社會披露意見徵集、吸收情況,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例如,在2020年12月21日舉辦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記者會上,發言人嶽仲明介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公開徵求意見期間,共收到2530人提出的8491條意見,主要包括完善涉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完善對冒名頂替行為的懲治等方面內容。對照正式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不難發現,以上意見得到了吸收採納。
人民的參與是實現民主的根本途徑。公佈法律草案向全民徵求意見,是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重要舉措,打開了一扇百姓參與立法的大門。細數徵求意見清單中的法律草案,每一部都與百姓“身邊事”緊密相關,吸引社會熱切關注。立法信息的公開透明、表達意見方式的簡單快捷,為公眾充分參與立法制造了條件。對意見吸納入法情況給予及時反饋,體現了立法機關對民意的尊重,進一步激發了公眾參與立法的積極性。進而,民意的充分表達又推動立法質量不斷提高,使每一部出台的法律能夠凝聚民心、集中民智、體現民意,能夠經得起考驗、解決實際問題。
從意見表達到積極回應,立法機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每個人心中播下了一顆“法治”的種子。暢通民意表達渠道,使更多人由立法的旁觀者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人的智慧在立法中閃光,不僅有利於提升公民法治意識,還開啓了聲勢浩大的普法教育,有助於加快推進我國民主法治進程,為實現美好法治願景增添新的動力。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