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媒樂觀看待經濟,因為這些理由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綜合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3月13日發表作者尼爾·歐文的一篇文章,題為《開始樂觀看待經濟的17個理由》,全文摘編如下:

21世紀的頭20年與我作為一名經濟作家的職業生涯幾乎完全重合。這就是為什麼我最出名的就是撰寫從不祥到悲觀到可怕的各種故事。但在這個疫情時期,儘管這話聽上去很奇怪,我竟然開始變得樂觀起來。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因為有那麼多人還在承受痛苦。另外,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悲觀的看法一直是正確的。

然而,我認為這些消極因素已經走到盡頭的理由不是1個,而是17個。

1.番茄醬可能已經準備流出來了

1987年,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説:“各行各業都可以看到計算機時代到來的蹤跡,唯獨從生產率的數字上看不到。”企業充分利用了計算能力的迅速提高,但總體經濟的生產率並沒有真正變得更高。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供應鏈管理和工業生產方面的技術創新使企業充分發掘每小時勞動和一美元資本投入的經濟產出。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末經濟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

索洛悖論反映了一種觀點:無論多麼具有革命性,創新在發明出來後往往都不會對更大規模的經濟產生什麼影響。企業通常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弄清楚它們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使用它,而解決缺陷和降低成本則要更長時間。

可一旦障礙被清除,創新就能以驚人的速度傳播。

這就像一句老話:“使勁搖晃番茄醬瓶子,開始一點都出不來,接着出來一大坨。”經濟學家埃裏克·布林約爾松、丹尼爾·羅克和查德·賽弗森稱之為“生產率J曲線”,即一種重要的新通用技術——他們以人工智能作為當代的例子——表面上看最初會抑制生產率,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就會使經濟潛力的增長得到更強勁的釋放。看起來企業投入了大量工作卻沒有回報,可一旦這些回報開始出現,其速度就會比當初所想象的要更快。

2.21世紀20年代的電池技術看起來有點像20世紀90年代的微處理器

記得摩爾定律嗎?該定律認為,隨着製造技術的進步,可以安裝在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兩年會翻一番。這就是為什麼你正在佩戴的手錶比20世紀60年代把人類送入外太空的裝置具有更強的計算處理能力。

電池技術並沒有以如此快的速度發展,但也沒有落後太多。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在把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在內後,鋰電池組的價格自2010年以來已經下跌了89%,而且還將進一步下跌。太陽能電池也取得了類似的進步,使得廉價清潔能源普及的前景更加被看好。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微處理器和電池本身並不是終點,而是能夠帶來許多其他創新的技術。速度快、價格便宜的計算機芯片催生了給現代經濟帶來革命性變化的軟件;便宜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也可能會圍繞如何產生和使用能源的問題催生一輪創新浪潮。我們只是處於這一進程的早期階段。

3.新出現的創新可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20世紀初,安裝室內自來水管道和輸電線的人大概不知道,到20世紀20年代,電力和自來水的普及將使家用洗衣機成為可能。現在,這些正在走向成熟的技術結合在一起能否帶來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無人駕駛轎車和卡車為例,它們將依賴於人工智能軟件、傳感器和電池方面的長期研究。在經歷了多年的宣傳、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和數以百萬英里的試駕之後,各種可能性正開始顯現。

谷歌的姊妹公司“出行新方式”公司已經在菲尼克斯郊區向市民開放了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包括通用汽車、特斯拉和蘋果在內的大公司以及許多較小的競爭對手也有望成功。

同樣的邏輯還可應用於醫療保健、倉儲和重工業以及無數其他領域,現在正走向成熟的發明可以以我們還無法想象的新方式結合在一起。

4.疫情教會了我們如何遠程辦公

困在家裏可能會帶來一些出人意料的經濟紅利。隨着企業和員工學會了如何遠程辦公,它可以讓生活在較為便宜、高薪崗位不多的地方的更多人提高工作效率。它可以讓公司在人均辦公面積較小的環境下運作,這在經濟上意味着創造相同產出所需的資本更少,還可能意味着通勤時間縮短。

即使在疫情消退後,如果只有10%的上班族可以採用遠程辦公的方式,那也將對美國的經濟未來產生重大影響。但如果你是一個在昂貴市中心有房出租的房東,那也許會是壞消息,但對整體增長前景來説是好消息。

5.就連羅伯特·戈登也更樂觀一些!

戈登就是那個寫了一本書批評美國近幾十年在創新和生產率方面存在不足的作者。現在,身為西北大學經濟學家的戈登也多少樂觀了一些。他最近説:“我有充分理由預計,21世紀20年代的增長率將高於此前的10年,但不會像1995年至2005年那10年那麼快。”

6.危機激發創新

動員起來參加二戰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企業和政府共同努力,大幅提高經濟生產能力,讓成百上千萬人就業並推動了合成橡膠等無數創新和飛機的批量生產。

同樣,冷戰也帶來了公共投資和創新的浪潮,比如衞星和互聯網。

目前的危機能激發類似的雄心嗎?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加速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的應用。它被用於研發新冠疫苗,這可能對疾病預防產生深遠影響。

隨着人類進入20年代,減少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後果的緊迫感日益加深。這種挑戰可能會像過去一樣鼓舞着人心——對投資和創新產生同樣的影響。

7.勞動力市場趨緊也激發了創新

為什麼工業革命始於英國而不是其他國家?一種理論認為,由於英國的工資水平相對較高,企業迫切需要用機械取代人力勞動。隨着時間的推移,在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尋找節省人工的途徑會帶來更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但為什麼21世紀20年代的勞動力市場可能會吃緊?歸結起來就是兩點:全球經濟和人口結構出現鉅變,使得未來10年的勞動力將變得更加稀缺。

8.只有一箇中國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從孤立走向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其人口為12.8億,超過經合組織34個發達國家的人口總和(11.6億)。

中國帶來的衝擊只是一次性的。隨着中國從低端製造業轉向更尖端的產品,中國的工資水平正在迅速提高。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仍在繼續,它應該是一個更漸進的過程。(上)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