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愛孩子,也要讓他吃這3種苦,心軟只會害了孩子
家應該都聽説過老鷹把孩子扔下懸崖的故事吧。老鷹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學會成長,就把它的孩子帶到懸崖邊上,儘管孩子表示很害怕,但是老鷹還是會毫不留情的將它扔下去。雛鷹為了能夠活下來,求生的本能會讓它最終展翅飛翔,最後成功高飛。
其實不止是動物,人也是一樣的。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會永遠生活的無憂無慮,也沒有人會永遠遇不到任何困難。
可是,儘管大家都懂得道理,有的家長卻還是驕縱、溺愛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動手、不讓孩子有任何的不高興、不讓孩子親力親為等等。
這種過分的溺愛最終只會導致孩子成為一個沒有動腦能力、動手能力,而且經不起任何打擊的“巨嬰”。這個詞或許有些難聽,但事實就是如此。
家長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要讓孩子自己經受各種磨難和苦楚。只有經歷了這些,孩子才能從心理上成熟,真正長成一個大孩子。
1、讓孩子承受勞動的痛苦
勞動其實是最光榮的一件事,勞動的人民也都是最可愛的人。沒有勞動的人,就不會有我們如今的高樓大廈、便捷的交通、送到手上的餐飲等等。
日本的許多家庭都有明確的家務分工制度。每個人每天做不同的家務,包括孩子在內,父母從小就會給孩子分配他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果孩子想在某一天休息的話,就需要提前和父母商量,讓父母一方幫助自己做了那天的家務活,但是之後一定要再幫父母多做一份家務活才可以。
研究表明,越是熱愛勞動的孩子,他的就業率就越高,幸福感也越高。因為勞動讓他們懂得生活的樂趣在哪裏,勞動讓他們有所付出,還有所回報,這是最讓人幸福的事。
而那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卻永遠也體會不到,因為他們沒有體會過煙火氣息是何感受,幸福感就會格外的高。所以,有錢人家的孩子,儘管他們有花不盡的錢財,可還是覺得不幸福。
2、讓孩子承受讀書的痛苦
讀書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可是,讀書卻是能夠改變自己命運的事情。
查理芒格曾在《窮查理寶典》中説到: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閲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我認識的聰明人沒有不看很多書的。
寒門學子可以通過自己的苦讀,考上名牌大學,從此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和自己的眼界都是有很大的距離。
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命運的人有很多。他們在該讀書的年紀努力讀書,勤奮好學,在退休的年紀享受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而在前半生偷懶不學習的,卻要辛苦的過後半生。做着薪水很低的工作,每日數着錢過日子。吃了讀書的苦,就能享受人生的幸福。
俗話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孩子出門就可以“行”萬里路,天天播放新聞,孩子就“閲”盡天下了
瞭解情緒、表達情緒、解決情緒才是培養高情商的基礎,不過,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年紀輕輕的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就是故事,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着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40冊裏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説: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閲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閲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閲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閲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閲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閲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閲讀習慣!
學齡前孩子正處於好奇心和求知慾高峯期,在教育方法上面,建議家長們從孩子最感興趣的卡通故事入手,通過繪本里的故事來將日常的行為習慣帶入,孩子願意聽,不知不覺的就領會了其中的道理,再加上3-6歲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理論+實踐兩者結合,更能促進孩子對好習慣、好品質的掌握。
3、讓孩子承受失敗的痛苦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太多,失敗的次數往往比成功的次數多。但是,也只有通過失敗才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
當孩子失敗的時候,有些父母只會一味的責怪孩子,不懂得開解孩子,最後孩子只會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
可是有的父母卻懂得讓孩子承受失敗的苦。因為只要是人,都會有失敗,沒有失敗哪裏來的成功。被失敗挫傷過的心,往往會變得更加堅強,因為失敗是讓自己成長的苦口良藥。
只有讓孩子經歷該吃過的各種苦,孩子以後的人生才能過的一帆風順些。為了孩子的將來,就放手讓他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