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文章:缺乏外交努力的制裁註定失敗
參考消息網3月10日報道美國《新聞週刊》網站3月8日發表題為《為何沒有外交的對俄製裁會失敗》的文章,作者是理查德·阿納尼亞。全文摘編如下:
作為對“入侵”烏克蘭的回應,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制定了破壞性極大的一攬子制裁措施,已經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嚴重破壞。這些制裁包括限制與俄羅斯大銀行的交易、凍結這些銀行的資產並把其中一些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等。
有充分理由認為,驅動這種反應的更多是情感而非理性。這令人遺憾,因為依靠道德義憤作為政策指南可能矇蔽判斷,難以甚至根本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就烏克蘭而言,這些結果非常緊迫:把經濟損失和生命損失降至最低。因此,我們有責任認真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制裁能取得什麼成果,不能取得什麼成果。
證據顯示制裁通常無效
最好的切入點或許是學術文獻在一般意義上對於制裁的評述。這些文獻很清楚:總的來説,制裁無效。幾十年來,美國製裁了幾十個國家,幾乎沒有明確的例子表明制裁在重要的方面改變了對方的行為。
此外,近年來,學者們提出證據證明,除了造成經濟損失外,制裁還帶來其他一些不良後果,包括被制裁國家內部加強鎮壓。
不難理解其中的原因:政府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基本安全利益。他們眼裏的某個問題越重要,他們讓經濟考量影響決策的可能性就越小。這尤其因為,精英即使在經濟糟糕(對窮人傷害最大)的時候也能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
事實證明,當領導人面臨造成經濟損失並使輿論反對他們的制裁,他們往往會選擇加大鎮壓力度而不是做出讓步或放棄權力。
説到制裁的效果,烏克蘭局勢對普京及其政府至關重要,不管是出於傳統的安全擔憂還是意識形態的原因。因此,我們不應指望制裁能使普京政權解體。而且,對俄羅斯的制裁遠不是一個國家所面臨的最極端制裁,因為歐盟仍然過於依賴俄羅斯的能源而無法徹底與之決裂。
制裁導致殘酷逐底競爭
此外,如果我們真認為平民的苦難能夠迫使政府投降或講和,那麼烏克蘭人可能會首先這樣做。當前的制裁政策有可能導致一場殘酷的逐底競爭:在這場競爭中,西方讓俄羅斯遭受的損失越多,俄羅斯給烏克蘭帶來的痛苦就越多,一切最終導致一樣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美國和歐盟表現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以及歡迎衝突地區難民的意願,但這些努力很可能會被制裁以及對制裁的反應抵消。
但現在還有希望。美國可以在制裁機制中增加某種東西,把制裁從苦難的放大器變成推動變革的戰略。制裁如果佐以認真的外交努力,那至少有可能奏效。但是,無論緬甸還是伊朗,美國都沒有要求對方放棄領土。
如果美國想利用經濟壓力結束烏克蘭衝突,就必須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那會是什麼情況?想想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主張的方式,他談到西方和俄羅斯可能會同意在歐洲建立“新的安全秩序”。大國不會放棄認為屬於自己的領土,任何真正想解決當前衝突的政治家都必須接受這一事實。
來源:參考消息網
【來源:參考消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