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10月22日上午,深圳羅湖京基100大廈,一場融合了裸眼3D、全息、AR等技術並配合5G網絡、4k高清視效等技術手段的酷炫發佈會正在舉行。
在這場以“煥新空間,築夢羅湖”為主題的產業空間推介暨招商大會上,羅湖區不僅發佈了最新的產業政策體系和企業服務體系,還一口氣拿出24.4公頃土地和93.4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用於全球招商。
到場嘉賓先是被髮佈會的科技感和未來感震撼了,在聽到羅湖能拿出這麼多土地和產業空間後更是感到驚訝。眾所周知,羅湖空間緊湊,轄區面積78.75平方公里中有55%為生態保護區,建成區面積只有35.08平方公里;羅湖高度成熟,是40年前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發展的起點,舊工業區、舊商業區、舊居住區、舊城中村等俗稱的“四舊”面積佔建成區的24.6%。
為破解制約羅湖發展最突出的“空間瓶頸”問題,深圳市委市政府2015年開始在這裏開展城市更新改革試點。5年多來,羅湖區着力探索“高密度建成區城市更新”的羅湖樣本,取得顯著成效。“十三五”期間,深圳城市更新總拆除重建用地規模中,羅湖為120公頃,約佔十分之一,成為原關內四區新用地的主力。城市更新,正讓羅湖這個深圳的老城區變得空間更大、活力更足。
“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們企業能夠起死回生、蒸蒸日上,我這樣的鐵路維修工還能當上企業的中高層,管理着這麼一大片物業。”深業進智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所屬物業公司總經理葉劍坐在由平頂倉庫改造而成的辦公室內,向記者講述自己的經歷時難掩內心的激動。
在辦公室窗外當年深圳工業站的舊址,一列懸掛着“東風2207”銘牌的中國第一代內燃機車頭,昂首停靠在特地保留下來的鐵軌上,無言地訴説着當年的輝煌。深圳工業站曾是供港物資和特區建設物資的主要集散地,在20世紀90年代曾創下每年貨運量超過250萬噸的紀錄,車站附近的清水河、筍崗一帶被譽為“深圳第一倉”。
時代潮流滾滾向前,隨着周邊物流園區的建立和高速公路的興起,深圳工業站的貨運量大幅下降,2008年基本停運。葉劍所在的企業失去了鐵路運輸這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只能勉強靠經營倉庫維持,員工收入驟減、大家意志消沉。
2013年7月,工業站舊址上的一期改造工程動工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昔日雜草叢生的倉庫區蝶變成了高大上的產業園區,不僅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高,產業結構也得以明顯優化。而過去企業裏負責鐵路維修、貨物吊運、車輛聯結的工人則變身為物業、工程等領域的管理人員。記者在現場看到,去年9月開工建設的二期項目智豐大廈也已完成主體結構的封頂,即將為羅湖的清水河片區增加4.7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
有了通過城市更新獲得的土地資源和產業空間,羅湖的高質量發展就有了底氣。羅湖區區長劉智勇認為,羅湖作為深圳最早成立的行政區是中心城區的1.0版,福田是2.0版,南山和前海是3.0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的新起點上,羅湖完全可以通過城市更新煥發新活力,打造中心城區的4.0版。
“未來5~10年,羅湖還將釋放180公頃土地資源和990萬平方米的產業空間。只要是符合我們產業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好企業好項目,羅湖一定有土地、有空間、有政策。”羅湖區委書記羅育德22日在招商大會上的承諾擲地有聲。
(本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