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倉”這樣管
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中央儲備糧泰和直屬庫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對稻穀進行抽樣檢測,確保糧食收儲入庫質量。鄧和平攝(人民視覺)
在中央儲備糧荊州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庫,工作人員對糧食温度進行復核。黃志剛攝(人民視覺)
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糧倉內存放的玉米。本報記者 李 婕攝
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生產區內的糧倉外景。本報記者 李 婕攝
1.43億噸,創歷史新高!今年,夏糧再獲豐收。
糧食安則天下安。中國的糧食不僅連年豐收,還長期保持着充足的庫存,特別是小麥和稻穀兩大口糧,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是歷史上最充裕的時期。
那麼,中國糧庫長啥樣?糧食是怎樣儲存保管的?日前,記者走進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讓好糧入倉
——從產地到庫區,糧食質量管理要“過五關”,收購、入庫全程信息化
立秋過後,夏糧收購進程便接近尾聲了。在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自6月中旬以來,收購工作便已啓動。
購入的糧食存在哪兒?
走進偌大的庫區,一排排形似巨大集裝箱的白色平房倉庫映入眼簾,這些大塊頭便是存糧的糧倉了。“我們眼前的就是高大平房倉,內陸多以這種倉庫為主。這些現代化的倉庫是1998年以來國家陸續建設的,從倉儲設施條件到倉房單倉容量,過去都沒法兒比!”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倉儲管理處負責人介紹。
目前國內糧倉倉型主要有高大平房倉、淺圓倉和立筒倉三種,前兩種主要在內陸地區使用,第三種則在沿海地區居多。腳下這片庫區共坐落着32棟高大平房倉、8座油罐,倉(罐)總容量30萬噸,承擔着保障北京糧食安全的使命。
那麼,糧食來自哪裏?怎樣入庫?
據介紹,由於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不在糧食主產區,而面向北京這個大銷區,一般採用合同收購的方式儲備糧食。今年已簽訂採購合同10萬噸,目前入庫5萬噸。
從售糧人送來糧食,到糧食成功入庫,中間有着標準化的統一流程。
針對農民反映售糧高峯期排隊等候時間長的問題,去年中儲糧運用“互聯網+”變革傳統糧食收購模式,自主開發了“惠三農”售糧預約APP,幫農民少排隊、快售糧、多增收。
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科副科長李海傑介紹,售糧人通過手機APP可就近選擇售糧庫點、預約售糧時間。售糧車輛從進入庫區登記制卡、扦取樣品、樣品檢驗、檢斤到入倉卸糧、領取檢斤單、登記退卡,全流程信息化,大概40分鐘即可完成。
從產地、庫區到卸糧、儲糧、抽檢,糧食質量管理還要“過五關”。“在檢驗環節,糧食會經過質量指標如水分、雜質和食品安全指標如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方面的檢測,只有合格的糧食才能進入倉庫。”李海傑説。
讓好糧入糧倉。據瞭解,“惠三農”APP還與中儲糧“一卡通”收購系統實現全面對接,確保應付資金及時、足額、安全撥付,避免“打白條”。中儲糧集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14日,“惠三農”預約售糧APP累計註冊用户數已達65萬人,累計預約售糧1900萬噸,其中2020年夏糧收購期間預約售糧610萬噸。
科技“鎖鮮”
——電子測温、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温,科技儲糧覆蓋率已達98%以上,質量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
“本倉現存放中央儲備小麥6337噸,產地河北,等級二等,收穫年度2018年,入庫時間2018年9月……儲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在一儲存小麥的高大平房倉前,保管員李長亮的糧情報告“一口清”。
入庫的糧食如何保管?則要跟隨他的腳步到糧倉裏頭尋找答案。
沿着高大平房倉外部的側梯登上倉門,進入倉內,一股穀物特有的醇厚芳香和涼爽氣息撲面而來。當天,北京室外氣温接近30攝氏度,但糧倉內部卻彷彿一個“大冰箱”,空氣清涼。
眼前巨大倉庫內平整鋪開的,就是這裏的主角——小麥。
一眼望去,巨大的儲存體積表面,小麥彷彿只是薄薄一層,但實際上深達6米,存儲總量超過6000噸。
糧倉為啥這麼涼爽?據介紹,糧食長期處於低温的環境下,可以有效延緩品質“衰老”,確保儲糧綠色新鮮。實現低温,背後的技術不簡單。“我們現在主要採用電子測温、機械通風、內環流控温等科學儲糧技術,並結合日常糧情檢查,來確保儲糧安全。”李長亮説。
電子測温技術就像保管員的眼睛,對糧情的把握主要就是通過温度來實現的。在糧倉內部,分佈着300多個測温點,保管員可通過糧温的變化判斷糧情是否穩定。面對這一庫6000多噸糧食,李長亮心中有數:“目前倉温25.5度,最高糧温25度,最低糧温4.7攝氏度,平均糧温15攝氏度。糧情穩定、儲存安全。”
內環流控温儲糧技術,主要是利用冬季冷空氣帶來的低温進行通風蓄冷,在夏季高温期間進行倉內環流,從而保證倉温達到較低水平。一般全年整倉平均糧温在20攝氏度以下,實現準低温儲糧。
控温儲存之外,糧情實時監測也不容馬虎。這裏頭同樣暗藏不少“黑科技”。在任何一座倉庫,每一粒糧食的狀態怎麼樣?庫區智能化集成控制平台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原來,每個倉內都裝有全方位監控系統,高清攝像頭可將倉內圖像放大至23倍。拉近再拉近,隨着工作人員的演示,一顆顆飽滿的玉米粒、小麥粒躍然“屏”上。
“通過遠程實時監控,可以24小時查看糧庫倉內、倉外實況,同時藉助大數據分析、對比,可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真正實現糧食‘看得見、管得住’,實現科技儲糧、綠色儲糧。”工作人員介紹。
據瞭解,目前,中儲糧糧倉科技儲糧覆蓋率已達到98%以上,質量達標率、宜存率穩定在95%以上,可確保儲存的糧食綠色、保鮮、營養。
常儲常新
——“購、存、調、銷”,防“穀賤傷農”“米貴傷民”;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
都説儲糧難,就難在糧食是生命體。很多人好奇,存儲一段時間後的糧食如何處理?
這就涉及到輪換。據瞭解,中儲糧已經建立比較穩定的輪換機制,即每年都將接近或達到儲存期限的糧食銷出,同時購入符合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保證糧食常儲常新。
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一般小麥輪換週期4-5年,玉米是2-3年,儲備油是1-2年。按照上級下達的中央儲備糧輪換計劃,每年輪換的儲備佔庫存總規模的20%到30%。
或許有人疑問,“陳”糧品質能行嗎?
實際上,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並非當年就全部消化掉的,相當一部分要進入儲存環節,然後被加工再投放終端市場。有些糧食品種,比如小麥有後熟期,剛收穫的新糧並不特別適合加工。保管良好的小麥儲藏一段時間後,加工品質和食用品質反而更好。
在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能聽到許多員工講起這樣的往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上所需的麪粉原料就是由該公司保障供應,再到指定麪粉廠加工的。
“確保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在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生產區內,紅色的字牌十分醒目。這對守糧人來説,是責任,也是使命。
“豐則貴糴,歉則賤糶”。近年來,中國充分發揮儲備糧的宏觀調控職能,一方面啓動最低收購價收購,防止“穀賤傷農”;另一方面,通過拍賣政策性糧食和投放儲備輪換糧,源源不斷向市場投放糧食,防止“米貴傷民”。“購、存、調、銷”,中儲糧就在這“四字訣”中守護14億人的飯碗。
中央儲備糧北京順義直屬庫有限公司只是大大小小“糧倉”中的一個。從海拔最高的拉薩直屬庫,到最西邊的喀什直屬庫、最北側的嫩江直屬庫、最東頭的舟山直屬庫、最南端的三亞直屬庫,目前,中儲糧在全國各地佈局980多個直屬庫和分庫,與部分其他企業運營的地方糧庫一起,構築起一個龐大的糧食調控網絡體系。
如此龐大的儲備庫,管理不易。中儲糧正加大科技研發,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力保中央儲備糧管得好、質量優。
最近這10年,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庫存消費比遠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水平。“大國糧倉”,見證、守護着糧食安全。(本報記者 李 婕)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17日 第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