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戰時”,適得其反!

“全時空轉入戰時狀態”“一律進入戰時狀態”“立即進入戰時狀態”……連日來,“戰時狀態”成為高頻詞。起因是,由於出現散發疫情,多地有關部門便一聲令下,宣佈進入戰時狀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聞令而動,迅速出擊,通過精神動員和制度安排應對疫情,當然值得讚許。但是,在表達上應有分寸,在措施出台上應體現“精準”二字,在具體操作上應合乎章法,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抑或慌了神亂了陣腳。

濫用戰時狀態易帶來“狼來了”效應

《國防法》明確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憲法規定,決定戰爭狀態的宣佈,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並行使憲法規定的國防方面的其他職權。”換言之,非經法定程序不能宣佈進入戰時狀態,而履行相關程序前,顯然也需要全面評估,準確判斷。

應該看到,為應對公共衞生事件出台的“戰時狀態”與法律規定的“戰爭狀態”是兩個概念。但是,對於民眾而言,並不一定分得清兩者的區別,反倒容易望文生義。故此,不宜動輒就稱進入戰時狀態。

濫用“戰時”,適得其反!

一旦濫用“戰時狀態”,不僅會誤導民眾,還容易造成緊張氣氛,更容易帶來“狼來了”效應。有網友直言:如果“進入戰時狀態”喊多了,人們淡化了“戰”的意識,一旦“狼來了”,就可能在“戰爭”真正降臨時喪失了“戰時”應有的高度警覺。此為中肯之言,當正視。

及時糾偏 用應急狀態替代戰時狀態

由此,需要探討的是,一些地方為何輕易拋出“戰時狀態”?表面看起來,與未能真正掌握戰時狀態的定義和內涵有關。而實際上則折射出有關部門缺少全盤考慮,缺乏從容應對。面對複雜疫情形勢,不能停留於喊口號,説狠話。其實,如果應對得力,防範見效,也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按照中央要求,各地要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學習掌握各項政策規定和部署要求,指揮體系24小時保持運行狀態,實行“零報告”制度。不宣佈進入戰時狀態,不等於就可以掉以輕心。從快速激活指揮體系,到迅速組織核酸檢測;從精準鎖定重點人員並隔離管控,到加強人員、物資、技術儲備……每個環節都“咬合”得當,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已經不再提戰時狀態了,而用應急狀態來替代。這是及時糾偏。因應時勢,迅速作出調整,措施更有針對性也更能見效。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進一步壓實“四方責任”,我們終能遏制疫情反彈,迎來春暖花開。

(文丨餘巖)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

 

來源:央視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09 字。

轉載請註明: 濫用“戰時”,適得其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