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錢峯:以更廣闊視角看待印歐“擁抱”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綜合

在莫迪政府仍在為國內疫情傷神的同時,印度外交迎來印媒口中的“高光時刻”。日前,印歐雙方舉行首屆視頻峯會,圍繞外交與安全、應對新冠疫情、氣候環境挑戰等三大主題以及貿易、互聯互通和科技等一系列問題,達成進一步強化雙邊戰略伙伴關係的共識。在近來中歐關係齟齬不斷、中印關係蹣跚前行的微妙背景下,印歐此時“擁抱”被一些人視為“國際民主陣營”聯手對華、孤立中國的又一動向。

毋庸諱言,無論與會各方同意重啓中斷8年之久的印歐全面投資和自貿談判,還是提出“互聯互通夥伴關係”計劃及供應鏈彈性構想,印歐雙方在彰顯戰略關係的同時,背後都被認為包含了“應對中國威脅”的現實考量,流露出不少雙方近年來在與華盛頓互動中“似曾相識”的政治表述。

如在印太問題上,印歐認為雙方在反恐、網絡安全、海事合作等地區和全球性問題上立場日益趨同,確認建設“自由、開放、包容和基於規則的印太”至關重要,同意在印度“印太倡議”和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框架下密切合作。而美國“印太戰略”提出的五大目標分別是“確保海上與空中自由、推進市場經濟和私營部門主導的發展模式、增進法治與透明治理、保障主權國家免受外部威脅、維護和推進基於規則的秩序”。美日印澳“四邊安全對話機制”今年3月的首次峯會也強調,致力於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建設一個“自由、開放、包容、健康、以民主價值觀為基礎且不受強迫約束”的地區。

又如,在啓動“互聯互通夥伴關係”計劃上,印歐表示重點加強數字、能源、運輸、人文交流領域的聯繫與合作,同意將以社會、經濟、財政、氣候、環境的可持續性原則為基礎,促進互聯互通項目的私人和公共融資並支持進一步輻射到第三國。而美國此前提出的“藍點網絡”計劃也是強調要打造“多邊公私混合體”,引領印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吸納“志同道合的第三方”參與,旨在渲染放大“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中所謂的“債務、環境”等問題,利用部分國家對建設成本增加的不安情緒與中國角逐競爭。

但如果把印歐加強戰略合作僅僅看成雙方應對中國方面的一種“條件式”反應,是雙方追隨並進一步融入美國“聯盟抗華”陣營的一次宣示,就未免小看了印歐雙方的戰略追求,也低估了“印太概念”對雙方的戰略意義。

對於印度來説,在成為“有聲有色大國”之路上,當前最大的考量是如何在大國競爭格局下獲得更多地緣利益和經濟實惠,以及美西方對其“大國身份”的認同甚至背書。而所謂“意識形態”“民主價值觀”等等,無非是新德里用來藉以達到這些目的的工具。如要與任一大國深度捆綁,反而喪失挪騰捭闔的戰略空間。況且美國在近來印度疫情劇烈暴發之初的種種言行,在掀起印度各界普遍不滿的同時,也或多或少讓新德里有所清醒,此時選擇“擁抱”歐洲無疑可在抗疫、供應鏈調整和投資等領域增加籌碼。而在歐盟看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其對中歐貿易協定左右搖擺的態度如此,對拜登政府“民主大聯盟”的呼應若即若離也是如此。面對印度這個具有大國潛質、地緣位置獨特的夥伴,去年對印貿易約佔歐洲對外貿易額的11%,僅次於其對華和對美貿易總額。此外,歐印還能在氣候變化、數字化和世貿等國際組織改革領域展開合作,為“後疫情時代”歐盟“戰略自主”增添更多政策選擇。

與此同時,印歐圍繞“印太概念”的合作也是世界大變局下應時而來的產物,折射出各主要力量及一些“中等大國”強烈的多元化需求。近些年來,“印太概念”備受各國關注並被以不同方式參與其中,其動力源自各國在大變局下應對形勢發展、力量轉移的“天然反應”。當前,全球經濟重心日益從大西洋兩岸向印太地區轉移,廣義上的印太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全球主要生產地和貿易能源走廊。隨着中印等新興力量的崛起以及傳統大國自身實力的相對下降,印太格局演變繼續向多極方向演進。當然也須看到,中國的全面崛起在招致傳統大國打壓的同時,其他多方也對中國抱有防範疑慮之心,存在借力打力、多方平衡、抱團謀勢以及探索新的戰略架構來維護並擴展自身利益的戰略需求。因此,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待印歐合作,不能簡單地將中國説成印歐“擁抱”的唯一動力。(作者是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