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浦河老照片,告訴你29年前的練塘故事
↑ 點擊「綠色青浦」輕鬆關注~
改革開放以後,江浙滬地區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政治經濟地位。經濟的飛速發展離不開水流的滋養,太浦河就是其中之一。
來源:《上海人大月刊》1991年第11期
太浦河橫貫江、浙、滬兩省一市,全長57公里,西出太湖水,東至上海市青浦縣,與黃浦江接通,經吳淞口入海,由於地勢問題,太浦河水患成為上海人民頭頂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爭分奪秒的勞動現場
1991年夏,太湖流域的梅雨期長達56天,連日暴雨導致特大洪水,大片城鄉被淹沒,形勢十分危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啓太浦閘泄洪,將洪水引入青浦境內,並提前建造堤壩,以控制水患,原武警上海總隊九支隊成為這次任務的先鋒部隊。
部隊開赴抗洪築壩一線
面對肆虐的洪水,上海軍民無比團結,爭分奪秒投入救災工作,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太浦河築堤高潮。
1991年太浦河抗洪築堤紀念章
1991年10月末至12月初,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支隊派出近千名兵力參加太浦河築堤工程,用手提肩扛的方式,於11月上旬率先完成11號、12號樣板堤。
缺乏重型機械,全靠武警戰士雙手築壩
為了儘早控制水患,讓人民羣眾安居樂業,保住太浦河沿岸大片農田,支隊一千多名官兵毅然寫下決心書,短短二百字,卻見證了武警官兵們的勇敢和決心。
現場動員,共表決心
帶着崇高的使命感,武警官兵生活在沒有水、沒有電、建在爛泥地的營房裏,工作在沒有大重型機械,只能靠自己雙手搬運的水稻田之上,但困苦的條件絲毫沒有減退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鬥志。
在建造堤壩的過程中,附近的不少老百姓主動加入抗洪隊伍,一位參加過抗洪搶險的青浦區居民劉滿營回憶道:“我們當時去背那些石頭,武警官兵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讓我們儘量遠離一線,但看着他們為保護我們的稻田在戰鬥着,我們心裏也很過意不去。”
席地而坐吃飯,艱苦的生活條件
武警官兵用血肉之軀,懷揣對祖國對人民的滿腔赤誠,在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就築起了牢不可破的堤壩,保護了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坐在太浦河第一樣板堤上合影的武警官兵,臉上洋溢着勝利的笑容。
武警官兵率先完成樣板堤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時光流逝,洪水險情也早已過去,部隊的番號在變,官兵們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始終留存。
資料:三色練塘
責編:陳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