鎘大米事件 化肥污染就在我們身邊
猶記得那個駭人聽聞的鎘大米——2013年,廣東對學校食堂和餐館進行抽檢,40%大米鎘超標。這個數據意味着,只要你曾在廣東餐館就餐,就有接近一半的幾率吃到鎘超標的米飯。
研究表明:鎘對腎臟和骨骼都有破壞,導致腎衰竭、骨軟化、骨質疏鬆。鎘中毒更大的危險在於它的長期性,即使停止了食用高鎘大米,腎衰症狀依然會持續。
而產生鎘大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濫用化肥!水稻是典型的“鎘受害作物”。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容易集聚金屬鎘。雜交稻尤其容易富集各種重金屬,因為其根系更發達。
可以説我們濫用肥料所造成的污染,大部分又奉還到了我們自己身上。
濫用化肥的危害 我們正在自食其果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欄目的《被化肥“喂瘦”了的耕地》新聞專題調查,曾鮮明地指出:我國農業由於長期、大量並依賴性地使用化學肥料,已經將我們本來健康、肥沃的土地“喂”得板結、酸化、鹽漬化、地力衰竭,其惡化程度觸目驚心!
被污染後的土壤還會導致“增加化肥用量不增加產量”甚至“化肥用得越多產量越低”、農產品重金屬嚴重超標、品質惡化、賣難、效益低等等。如今土壤危機、農業危機已為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乃至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
究其根本,使用如此多化肥的原因,其實是我國的化肥利用率過低:我國三大糧食作物氮肥、磷肥、鉀肥的利用率分別為33%、24%和42%。
從中國大量使用化肥看,越使用化肥,地力就越下降,就越依賴化肥,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據抽樣調查,我國80%的農户習慣憑傳統經驗施肥,不考慮各種肥料特性,盲目採用“以水衝肥”、“一炮轟”等簡單的施肥方法。全國有1/3農户對作物過量施肥,導致農民種地投入不斷增加,雖然糧食產量增加,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有的地方由於長期過量使用化肥,只增加成本不增加產量,造成農產品品質低劣,使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甚至降低其收入。
如何改善土壤恢復土壤健康?想要做好土壤改善,需要對症下藥!耕地污染主要是由於農田大量施用單元素化肥,其養分不能被作物有效地吸收利用。氮、磷、鉀等一些化學物質易被土壤固結,使各種鹽分在土壤中積累,造成土壤養分失調,形成土壤板結或酸鹼失衡。
因此筆者建議,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01
調理土壤酸鹼度
可使用採用天然鹼性礦物製成的土壤調理劑,提高土壤pH值,抑制和調節土壤酸化,促進作物根系生長與營養吸收,增強作物抗病能力,減少土傳病害發生、補充土壤中鈣、鎂養分元素,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功能。
我國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關注農業綠色發展的公司專注在土壤調理技術研發,例如新朝陽公司在農田土壤酸化調理技術方面,就曾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代表產品“酸必調”就能有效治理土壤酸化。有效遏制重金屬理化形態變化,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
02
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在種植過程中3-4年進行一次深耕,打破犁底層,能快速恢復土壤的通透性,讓表層土壤得到休養生息。
可以使用土壤團粒結構修復劑,打破土壤板結、疏鬆土壤、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促進作物生根、減少土傳病害、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改善土壤質量。
03
科學合理使用化肥
施用化肥時需注意根據土壤、作物的缺肥情況來定,缺什麼補什麼,缺多少補多少,不能為了產量過度施肥。
底肥、追肥、施肥等不同情況,施肥的種類與使用量、濃度等也不同,需要科學施肥,提高利用率,從源頭解決土壤改良難題。
04
適當地種植綠肥作物
實驗表明,無論何種土地,每年每畝翻壓1噸綠肥鮮草,5年後土壤有機質增加0.1-0.2%,全氮提高0.01%,總腐殖酸增加6.1%,活性有機質提高17.4%。
雖然目前土壤狀況堪憂,但筆者堅信,只要堅持減少化肥使用,貫徹綠色農業思想,不斷地改良土壤,以可持續性的方式對待土壤,土壤就會越來越健康。
無論是農業,還是各行各業,我們,理應要懂得敬畏土壤、敬畏自然,不然毀滅的只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