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重擊日本致數百萬人撤離,日媒:給多地留下“傷害的爪痕”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日本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颱風之一。”英國廣播公司(BBC)20日説,受18日晚於鹿兒島縣登陸的超強颱風“南瑪都”影響,日本有數百萬人被告知從家中撤離,幾萬人前往緊急避難所,大約35萬户家庭斷電,商業活動和交通運輸在19日大面積中斷。日媒稱,這場颱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風和強降雨,給日本多地留下“傷害的爪痕”。據日本NHK電視台報道,這場颱風造成至少2人死亡、1人失蹤以及122人受傷。令國際媒體憂慮的是,在短短几天之內,三場猛烈的風暴襲擊了地球上相距甚遠的不同海岸,除了“南瑪都”,還有侵襲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的“菲奧娜”颶風,以及令美國阿拉斯加州遭遇數十年來最嚴重洪水的“苗柏”颱風餘波。在外媒看來,這些風暴的殺傷力都反映出全球氣候變化將給人類帶來難以預測的悲劇。
遭受“重擊”
據《華盛頓郵報》19日報道,當地時間18日晚,“南瑪都”以中心氣壓935百帕登陸位於九州地區的鹿兒島縣,是有記錄以來日本的第四強颱風。根據日本氣象廳發佈的消息,19日下午,“南瑪都”在本州島島根縣附近再次登陸,隨後向東北方向移動。報道稱,儘管這場“致命性”颱風的威力有所減弱,但它仍在19日“重擊”了日本——該國絕大部分地區當天處在暴風或強風區域。BBC20日稱,“南瑪都”為日本帶來時速高達234公里的強風,一些地區24小時內的降雨量預計為400毫米。
根據日本消防廳統計,西日本地區16個縣共對590萬居民發出 “緊急安全確保”和“疏散指示”等防災疏散信息。不過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超過800萬的日本南部和西部地區民眾被要求從家中撤離。
“南瑪都”已造成至少2人死亡。日本NHK電視台20日説,兩名男性死者均來自宮崎縣,其中一人40多歲,因建築物坍塌而死亡;另外一人60多歲,他駕駛的汽車被淹沒在稻田裏。另外在廣島縣,有一名82歲男子失蹤,他的兒子猜測,“老人可能掉進水裏了”。
《環球時報》記者所在的東京地區從19日開始出現明顯的強降雨和強風。共同社注意到,當天仍有市民團體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行反對為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舉行國葬的集會,據稱有1.3萬人參加。冒着颱風帶來的一陣陣強降雨,人們在集會後高喊“反對違反憲法的國葬”的口號,手拿橫幅與標語在澀谷和原宿街頭遊行。
20日是日本三連休小長假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據記者觀察,儘管降雨強度有所減弱,但東京街頭來往的行人和車輛依舊比平時的工作日少,部分店鋪繼續停業,也有企業提倡居家辦公,以避免員工在惡劣天氣中通勤。
日本首相推遲啓程赴美
日本《每日新聞》20日形容,“南瑪都”在日本多地留下“傷害的爪痕”。在北九州市户畑區,一處大樓上的巨大廣告牌被吹倒。19日,路透社等外媒描述了日本電視台和一些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畫面:往常平穩的河流幾乎溢出堤岸,河水猛烈地向下遊奔流;河邊上的一棟房子半懸在激流之上;建築物的屋頂被掀翻;居民區街道變成了洶湧的泥濘河流……
這場颱風給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產經新聞》引述日本厚生勞動省20日發佈的消息説,截至當天5時30分,佐賀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以及鹿兒島縣共有約1700户家庭停水。九州電力公司表示,20日仍有10萬户家庭停電,希望能在21日完全恢復供電。據報道,九州地區的大面積停電一度波及約35.3萬户家庭。
另據共同社報道,西日本地區的公共交通在19日出現大面積混亂,新幹線和普通鐵路線停運,800多架次航班停飛。《華盛頓郵報》評論稱,颱風給日本的交通運輸帶來“災難性”一天。據外媒報道,“南瑪都”在20日轉變為温帶氣旋,預計於當晚離開日本。
受“南瑪都”影響,原計劃19日赴美出席聯合國大會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不得不推遲一天啓程。據日本NHK電視台報道,岸田在20日上午出發前對媒體表示,他將在外訪期間與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等官員保持聯絡,並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
美媒:三場猛烈的風暴襲擊世界上不同的海岸
日本並非近日風暴侵襲的唯一對象。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20日説,上週末,強大的風暴襲擊了地球上三個相距遙遠的地方,但它們擁有一個共同點:氣候變化使得這些風暴更強勁、更潮濕。從掠過波多黎各和多米尼加的“菲奧娜”颶風,到襲擊日本的“南瑪都”颱風,再到肆虐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苗柏”颱風餘波,它們在過去72個小時展示了暴雨和洪水的毀滅性影響。
NBC引述紐約州立大學大氣科學副教授凱文·裏德的話説,近年來,氣候變化對風暴影響最明顯的一個方式可以通過降雨量增加來衡量,“如果水變暖,就會導致更多蒸發,這意味着大氣中的水分更多,因此降水量更大”。
“在剛過去的週末,三場猛烈的風暴襲擊了不同的海岸。”美國Axios網站19日也報道説,每一場風暴要麼在形成和增強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尋常的特徵,要麼在對基礎設施的破壞方面出現不同尋常的特徵。美國科技網站“The Verge”稱,隨着氣候變化,全世界的風暴正變得更加不可預測,但同時對於人們而言,這種“缺乏可預測性”的情況將變得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