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迴響曲
本文轉自【光明網】;
火車,呼嘯的火車跨過大江,駛過原野,帶給很多國人多少兒時的記憶。新中國成立後,汽笛聲聲,車輪滾滾,那鐵龍飛奔、一往無前偉岸雄渾的英姿,見證了中國鐵路最後一款“前進型” 蒸汽機車的時代功勳。此後,中國鐵路迭代進入內燃、電力和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高速時代”。
一、火車的序曲
火車之所以叫“火車”,顧名思義“燒火驅動的機車”。因它本是一個高壓鍋爐將熱源燃燒後,形成的蒸汽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復式動力機械設備,其所形成的動能數十倍乃至數百倍於“人力時代”的牛拖馬引,正是這鋼鐵巨人般的磅礴力量,如氣貫長虹的重金屬搖滾,引爆了整個世界,人類由此進入到一個嶄新的工業化時代。
工業文明的革命性往往體現於“黑科技”的顛覆性。當英國人瓦特發明的蒸汽機原理逐漸被社會廣泛運用,1814年,喬治.史蒂文森發明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車,大大加速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從此,由蒸汽機車統馭的鐵路時代,成為世界交通的領導者,縱橫地球近200年。在中國,直到21世紀初,才徹底結束它偉大的歷史性徵程。
因為有了蒸汽機車,才有了鐵路的出現。中國鐵路正是沿着這樣一條學習借鑑、創新發展的道路堅持走到今天,從晚清中國人艱難製造的第一輛“龍”號蒸汽機車(又稱“中國火箭號”)到今天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高鐵,最初的中國鐵路人沒有忘記龍的傳人的族性,期待着龍的穿雲破霧。儘管那個時代他們根本無法想象百年以後世界鐵路“領跑者”將是怎樣的姿態,但他們心裏肯定不甘卻又滿是無奈,他們初始的探索與追求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二、行進的變奏
與今天高鐵列車輕靈秀美的流線外形相比,高鐵就像是天空中展翅飛翔的鳥兒,突如於大地驚鴻一瞥的剎那,瞬間幻化成高潔明快如精靈般絕塵而去的高傲剪影。而那“氣勢洶洶”的綠皮火車,吭哧吭哧負重而來,它燃燒的煙塵與行進的速度,喚醒了沉睡的高山,改變了城鄉的模樣,走走停停的步伐,又讓人體會了旅途的遙遠,跋涉的艱辛。那些開火車的人還有一個非常大氣的名字,叫“大車”。火車,它就像一個有勇氣有擔當的鋼鐵硬漢,歷盡千山萬水,在天地之間展現出撼天動地的強悍力量。
我們謳歌高鐵的豐功偉績,不應忘記蒸汽機車時代帶給中國工業化啓蒙和奠基的歷史功績,民族工業自主建造的第一台“龍”號蒸汽機車,從一開始就打上的深深的民族烙印。解放後,中國蒸汽機車車型的命名,大多具有那個年代的烙印,勝利、解放、上游、反修、建設、前進,百年中國鐵路,歷經歲月風雨,如今傲然挺立於世界鐵路之巔,這是何等的不易,又是何等的自豪。
現代科技的令人眩目的飛速發展,讓今天的火車徹底換了一個模樣。如今的鐵路已不再是某一種運載工具上百年“包打天下”了,火車進行曲的“曲終人散”,終歸是規律和變化使然,新的東西必將取代舊有而帶給世界全新的體驗,人類正是在這種新陳代謝的更替中變得越來越聰明,走向越來越高級。
三、旅途的慢板
今天,人們乘坐在高速平穩的高鐵列車上,盡享智能化、快捷化、優質化的便利服務,很多人依然懷念“蒸汽時代”留給他們的記憶。當他們高歌“火車向着韶山跑”,第一次走出大山坐火車;當他們歡唱“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第一次體驗求學路上綠皮車的漫長旅途;當他們哼着“我不想説”,第一次出門南下打工乘坐“悶罐車”的遭遇,可謂是:美好與不堪交織,憧憬與忐忑同行。
這種記憶同樣伴隨着我的職業生涯,從進入鐵路成為一個與蒸汽機車打交道的人,雖然,我最終沒有成為一名火車司機,但有那麼幾年,我的工作都是圍繞火車的“架修”“洗修”作業轉,每天通勤下班則在“咣噹咣噹”和“香煙啤酒礦泉水”的聲律中輾轉回家,後來工作出差常在晃盪的火車上度過,以至於一坐上火車就像是枕着“搖籃曲”,更加容易入眠,回到靜止的牀鋪反倒讓人有些不適了。
那個年代,坐着火車去旅行,從首都北京到瓊州跨海,走遍千山萬水,閲盡湖光山色。猶記得火車鑽隧道,濃煙撲面而來;車停大峽谷,小站叫賣喧鬧;車廂內三教九流,千姿百態;南北西東,濃腔軟語;車窗外時而清風拂面,時而雨驟風狂,搖曳的小風扇“呼啦啦”驅散車內蒸騰的熱浪和異味,尤其喜歡從敞開的車窗往外回看火車經過大彎道時逶迤行進的樣子,身後飛逝的山林原野、城市鄉村、高原大川……那一幅幅朝霞落日下如夢如幻的畫面,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四、時代的致敬
大多數國人對於鐵路的印象,有如初戀般的感覺,不管今天的高鐵發展的如何先進,今天的人們只要選擇鐵路出行,脱口而出的依然是“去火車站”“坐火車”;當年的偉人曾經把火車作為外出考察的主要交通工具,喜歡在列車上學習、思考、談話;很多新崛起的城市因為地處路網樞紐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如今,這些城市的主政官員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在城市街心花園或市民廣場安放一個“火車頭”,以留給這座城市永恆的紀念。今天中國鐵路的路徽依然保留着蒸汽機車的經典標識,火車作鐵路行業標誌性的文化符號,早已植根於國人的骨髓之中。
火車帶給人們的回憶是深刻的,也必將是久遠的。我們今天嘲笑周邊某國的鐵路依然存在車廂頂部“開掛的人生”,殊不知,就在30年前,這種“開掛”的景象,在我們很多的鐵路支線客車上也比比皆是。我們今天看到許多的抗日神劇中,游擊戰士在火車頭上、車廂頂部、車鈎連接處翻騰跳躍,如履平地,而現實中,類似的勞作客觀存在,它勞動強度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如果沒有長期的專業訓練,絕非一般人能夠承受,在半軍事化的管理下,這種風雨無阻、日復一日的酸甜苦辣,只有鐵路人自己知道,他們,屬於這個時代一羣“最美的人”。
傳統於現代往往賦予藝術創作的靈感和來源。早年,我們從朝鮮電影《火車司機的兒子》中接觸到鐵路工人紅色基因的傳承,從《鐵道游擊隊》中飛虎隊“扒火車,打鬼子”的演繹中體會到頑強不屈的英雄氣概,從《鐵道衞士》中感受到大動脈上的殊死搏鬥,而《特快列車》《錦上添花》等老電影則彰顯了鐵路人在和平年代的使命和歡樂,那些關於“火車”、關於鐵路的傳奇故事和經典角色,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值得我們為之敬禮!
五、伸展的情愫
我們在懷舊老照片中,看到過很多火車穿行在崇山峻嶺,奔馳在雪域高原,馳騁在鮮花盛開的峽谷中的畫面,朝陽霞披的希冀,落日長河的震撼,在火車長龍負重前行的身形中感懷“從前慢”的日子,回憶那些“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光陰故事。或許,懷舊並不是因為那個時代多麼美好,而是那個時候,我們幼稚,或者年輕,更多是因為成長路上的刻骨銘心。
於是,有人寫到“時間就象火車一樣,飛速駛離,但我卻像在車廂裏熟睡的乘客毫無知覺,一旦醒來,已經錯過很多的東西,甚至錯過停開的車站。”又如張國榮説到的“我坐火車從布魯塞爾到阿姆斯特丹,沿途經過幾百個小鎮,飛過幾千公里土地,遇到幾萬個人,我開始懷疑,我們唯一可以相遇的機會,會不會已經錯過?”因火車旅途產生的這種“缺憾之美”,恰恰賦予人們浪漫的想象和滿滿的回憶。
有鐵路的地方就有故事。在很多文學和電影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到“火車上的邂逅”情節,漫長旅途,你我相對,從陌生到接近,一路默默的關注,旅途中相互的守望相助,漸漸地,你我的凝視的眼神中似乎讀懂對方,因為清澀和羞怯,那難以開口表露的情愫,伴着火車的鏗鏘,悸動於年輕的心扉。終於,火車到站,你我卻忘了留下各自的聯繫方式,長長的站台上,唯有那風中轉瞬的一次回眸,一縷微笑,隨遠去的背影深深雋刻在心底,從此天各一方,再也沒了彼此的消息。
六、未完的尾聲
時代在飛速演進,轉眼我們進入到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科技時代,蒸汽機車已經完全被更先進、更智能的高速列車所取代,一日千里的時空轉換,大大改變可人們既有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人們把懷念珍藏在記憶裏,書寫在作品間,表達在藝術中,後工業化時代的鐵路歷經鳳凰湼槃,依然熱度不減,高光在線。
當下中國的三、四線城市,大多有兩個以上的高鐵或普鐵火車站,但鋼軌上跑的早已經不是火車。如今的蒸汽機車儼然成為了“歷史文物”而備受各方青睞,只可惜,經過幾十年新車型的更新換代,各鐵路局遺留的“老火車”已所剩無幾,唯有在國內幾家大型鐵路博物館還能見到曾經在大地縱橫馳騁的各類車型“火車”的身影。如今的他們,更像是一個個掛滿勳章、解甲歸田的老英雄,巨人般威武的身軀靜靜躺在敞亮的大廳內,接受各路“鐵粉”的膜拜,無聲地述説着曾經的輝煌。
山川大地記住了他們行走的模樣,城市鄉村滿載着他們遊歷的故事,當一列列流動的音符變成一座座經典的雕塑,火車的前世今生,絕非低垂的輓歌,而是明天的歌唱。火車,火車,永遠是他們屹立不朽的名字!(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