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英國首富和財政大臣都是印度人,為什麼印裔在英國如此成功?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綜合

在近代歷史上,亞洲很多國家的老百姓,都有外出謀生的經歷,比如日本人大量去南美洲,華人走遍世界,而印度因為被大英帝國殖民的原因,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不少人選擇到英國闖蕩。

印度人在英國並沒有舉步維艱,反而如魚得水,經過百年的融合,目前英國首富和財政大臣都由印裔把持,印度人為什麼在英國如此成功呢?


現今的英國鮑里斯內閣中,除了“財神爺”財政大臣裏希·蘇納克(Rishi Sunak)是印裔外,還有其他印裔閣員,例如內政大臣普麗堤·帕特爾(Priti Patel)及商業、能源和工業策略大臣艾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另外,不出席內閣會議的政府法律顧問,總檢察長蘇愛拉·布拉弗曼(Suella Braverman)也是一位印裔女性。


英國內閣的首相、財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內政大臣並稱“四大臣”。一般而言,擔任過後三個職位的人,基本獲得了出任首相的資格。

目前,由於鮑里斯政績沒有亮點,對付疫情更是乏善可陳,近半年來,媒體讚譽裏希·蘇納克之聲不絕,有些評論員甚至呼籲由他取代鮑里斯,甚至普麗堤·帕特爾也有機會。

如果裏希·蘇納克或普麗堤·帕特爾當選為英國首相,那麼以他們印裔的身份入主唐寧街造成的影響,不亞於奧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


英國目前約有140萬印裔人口,是當地最大的少數族裔。倫敦西郊的索紹爾(Southall)區,離希斯羅機場不遠,這裏生活着55%印裔居民,就好像印度版的“唐人街”。

總體而言,在英國生活的印裔,有着亞洲人傳統的品德,奉公守法、賺錢顧家,是僅次於猶太裔的富裕羣體。

印裔同猶太裔和華裔一樣,重視子女教育,在英國出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印裔人口中,許多人成為了精英,比如科學家、工程師或醫生等,令人刮目相看。

印裔人士在英國社會上的地位和成就,遠超華裔英國人,幾乎比肩美國華人在美國的地位和成就。這一點,可以從英國各個領域的印裔精英來證明。


英國皇家學會,類似於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最高科研機構,現任會長文基·拉馬克裏希南(Venki Ramakrishnan)就是印度人,他在印度接受大學本科教育後,前往美國學習物理,獲得博士後轉攻生物學,成為結構生物學家,並在美國任教。

1999年,他轉到著名的諾貝爾獎搖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並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另一位曾擔任英國顯赫學術機構負責人的是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這位著名學者在劍橋大學學習,一度出任在學術界地位尊崇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並在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任期屆滿後,返回哈佛大學,擔任經濟系和哲學系雙料教授。研究現代政治制度的人,肯定都對阿馬蒂亞·森印象深刻。

印裔在文學藝術界也出類拔萃。兩年前去世的奈保爾爵士(V. S. Naipaul)在200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祖籍印度,成長於加勒比海,在牛津受教育,其後長居於倫敦,他的小説《米格爾街》在中國大受歡迎。


至於商界,印裔的成績也有目共睹,欣杜亞兄弟(Hinduja Brothers)佔據英國首富榜多年,在最有錢的英國人榜單中,印裔富商的名字比比皆是。

毫無疑問,英國的印度裔人才濟濟,跟人們印象中印度貧民窟骯髒、貧窮的形象毫不沾邊。那麼,為什麼印裔在英國混得這麼好呢?

原因不外乎這幾點:第一,只有本身就很傑出的人,才有前往英國的機會,所以當人們提起印裔英國人的時候,總能想到出類拔萃的人。


第二,優越的環境讓在英國出生的印裔兒童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文化薰陶,加上本身帶有亞洲人勤勞奮鬥的傳統,自然能變得優秀。

第三,印度人比較團結,也就是抱團,有人説只要公司裏有一個印裔高管,那麼若干年後,公司裏將充斥大量印裔高管。印度人喜歡提攜後輩同胞,這也讓很多印裔獲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機會。

總之,印裔在英國如此成功,既有環境的加成,也有他們本身特點的助力,將來這些印度精英,將會是世界上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他們跟華人的競爭與合作,肯定會左右世界格局,必須小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