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拜登6月海外首訪將赴歐洲,能否重振盟友關係?

由 無英 發佈於 綜合

白宮4月23日宣佈,總統拜登將於6月前往英國和比利時,出席七國集團(G7)峯會,並與歐盟、北約領導人會晤。這將是拜登上任以來首次外訪,旨在“後特朗普時代”修復美國與歐洲盟友的關係。但其能否消除美歐之間的諸多分歧,仍是一個問號。

首訪歐洲

據悉,拜登將於6月11日至13日出席在英國康沃爾舉行的G7峯會,然後到訪比利時布魯塞爾,與歐盟、北約領導人會晤。

白宮表示,此行將突出拜登的承諾——“恢復我們的聯盟,重振大西洋兩岸關係,並與我們的盟友和多邊夥伴密切合作,以應對全球挑戰,更好地保障美國的利益。”

英國天空新聞網指出,通過出席這三場會議,拜登將有機會與近40個國家的領導人舉行線下會晤。同時,各國領導人將有機會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首次面對面會談,政治意義至關重要。

在康沃爾,預計拜登將與英國首相約翰遜等領導人舉行雙邊會晤,推進美國在公共衞生、經濟復甦和氣候變化方面的關鍵政策重點。除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外,據稱約翰遜還邀請了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領導人作為嘉賓出席G7峯會。

白宮表示,稍後將會公佈拜登外訪的進一步細節,包括“潛在的其他內容”。外界猜測,拜登可能會在訪英之際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會晤。此外,儘管拜登有愛爾蘭血統,但美國官員稱其目前沒有相關訪問計劃。

在經過數週考慮後,現年78歲的拜登選擇英國作為海外首訪第一站,並且不顧疫情親自出席G7峯會,令英國“很有面子”。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説:“這無疑傳達了一個有關英美特殊關係的信息”。

英國《衞報》稱,這被英國外交官視為一種勝利,儘管英國能成為拜登的“第一站”在一定程度上要靠運氣——英國在拜登執政第一年擔任G7輪值主席國。

英國媒體分析,在英國尋求與美國達成一項貿易協議之際,預計英國政府將對拜登此行表示歡迎,並利用此行中的英國元素來強調英美“特殊關係”的力量。

在英國“脱歐”、中美關係趨緊等背景下,預計中國、俄羅斯及貿易相關話題也將會出現在G7、美國-歐盟、美國-北約峯會上。北約峯會討論的話題還可能包括俄羅斯-烏克蘭邊境局勢,以及美國和北約從阿富汗撤軍。

打破傳統

實際上,最近幾任美國總統的首次外訪地點均選擇了北美鄰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幾十年來,新總統首次出訪選擇加拿大或墨西哥是一種傳統。奧巴馬在上任之初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在英國參加了20國集團峯會,並在斯特拉斯堡參加了北約峯會。

拜登及其前任特朗普卻打破了這一傳統。四年前,特朗普的“第一站”選擇了沙特利雅得,隨後是以色列和歐洲。“每一位總統的首次外訪都受到密切關注,因為象徵着其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CNN寫道,拜登的計劃表明,在經歷了特朗普領導下的一段動盪時期後,跨大西洋關係已成為他的首要議程。預計拜登在與歐洲領導人會晤時,將會營造一種比特朗普更輕鬆的氣氛。

而受疫情影響,拜登的首次外訪遲遲未能敲定,只是以在線形式與G7領導人、加拿大和墨西哥領導人舉行了會談。一週前,拜登還與來訪的日本首相菅義偉舉行了雙邊會晤,據稱韓國總統文在寅也計劃下月訪美。

輿論還注意到,拜登與美國的親密盟友舉行會晤之際,還有兩重微妙的現實背景。一是正值拜登提議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三國舉行峯會,但雙方尚未就是否、何時、何地舉行會晤達成一致。

二是美國主導的氣候峯會剛剛落幕。美聯社稱,在這次峯會上,拜登因讓美國重返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就一系列共同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而受到各國領導人,特別是歐洲領導人的讚揚。

難掩分歧

儘管拜登多次向歐洲盟友發出信號——美國回來了,但他能否修復特朗普對美歐關係造成的傷害,消除美歐之間的諸多分歧仍是一個問號。

此前,拜登的國務卿布林肯在上任後就已多次奔赴歐洲,與歐盟、北約領導人舉行會談,協調雙方在國際問題上的立場。但美歐在一系列問題上的分歧依舊明顯,包括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德國軍費開支不足等問題。

《衞報》指出,英美關係也存在變數。報道稱,拜登及其外交政策團隊在上任之初對約翰遜持懷疑態度,認為約翰遜與特朗普關係密切,還是英國“脱歐”背後的推動力量。據稱拜登政府對約翰遜削減海外援助的決定也持懷疑態度。“在G7峯會召開前,氣氛還可能惡化,尤其是如果北愛爾蘭繼續發生暴力事件的話。”

還有土耳其。就在昨天,拜登認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帝國境內大批亞美尼亞人慘遭殺害事件為“種族滅絕”,土耳其方面對此表示拒絕接受並予以強烈譴責。美國和土耳其同為北約成員國,但兩國關係近年來因敍利亞庫爾德人問題、土耳其從俄羅斯購買S-400防空導彈系統,以及美國對土製裁等問題持續緊張。普薩基説,拜登將在布魯塞爾與包括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內的北約盟國領導人舉行額外的一對一會談。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陸依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