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兒孫滿堂、子女孝順,存了很多錢的楊阿升很幸福

由 無英 發佈於 綜合

“這是我的四兒子,旁邊是兒媳婦,抱着的是大孫子……”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沙圪堵鎮劉家渠村郝翠珍指着相框中的合照説道,臉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這時卧室的門緩緩打開,赤腳走出來的是一位皮膚黝黑,面帶微笑的老人——楊阿升。

“家裏來人了?快給拿些水果吃。”楊阿升邊説邊從櫃子裏取出水果給記者端了上來。村民的淳樸與熱情讓記者散去了一身的疲憊。

一段艱難的歲月

今年77歲的楊阿升與74歲的郝翠珍是夫妻,結婚已經56年了,倆人都是土生土長的劉家渠村村民。

楊阿升與郝翠珍出生在上世紀40年代,談到他們年輕時的生活,郝翠珍眼睛裏的淚水不停地打轉。

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結婚比較早,楊阿升21歲的時候倆人結婚。一共生育了9個孩子,5個兒子、4個女兒。

郝翠珍向記者介紹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郝翠珍告訴記者,因為家裏的孩子比較多,所以自己的前半輩子都是在邊幹活邊拉扯孩子中度過的。郝翠珍回憶,二兒子小的時候,自己出去做農活,只能將孩子用繩子拴在土炕上,結果因為繩子長,孩子被吊到土炕邊,是鄰居聽到的哭聲,才解救了他。

艱苦的日子裏,孩子的成長就是最大的欣慰,楊阿升與郝翠珍的大兒子20歲時,夫妻倆的生活才開始慢慢變好。

“那時,我們一天只能掙七八塊錢,我們倆省吃儉用攢了1000元,給大兒子娶了媳婦。因為沒錢,也沒給孩子們準備什麼彩禮,只是簡單辦了結婚儀式。”

孩子們漸漸長大,楊阿升與郝翠珍的壓力也越來越輕。“前半輩子用辛苦換來孩子們的成長,後半輩子便是老有所依。”郝翠珍説。

楊阿升則不時感嘆:現在的孩子們趕上好時候了,吃喝不愁,住的房子寬敞、安全,出行都開着汽車,不像那個時候,住的房是土坯房,出行主要靠自行車。那個時候哪能想到現在的變化!

目前,大兒子楊巨山在村裏陪着二老,其他的孩子都在縣城裏發展。

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與楊阿升房屋一路之隔的是楊巨山的家。

作為老大,除了堅強如山的父親,楊巨山便是家裏另一根頂樑柱。説到自己的父母,楊巨山滿臉都是崇敬。

身為老大,楊巨山是家裏又一根頂樑柱

出生於1964年的楊巨山告訴記者,如果不是有8個弟弟妹妹,在上世紀80年代時真想跟着人走出鄉村,到大城市去看看。

雖然8個弟弟妹妹現在都在城裏,只有自己留在了鄉村,但楊巨山一點也沒有抱怨。楊巨山説,政策越來越好了,農民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了。加上近幾年美麗鄉村的建設,居住的環境與之前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家裏種植玉米、土豆,繁殖肉羊,一年的收入在4萬元左右,在村裏也算是小康之家了。

氣派的新房

2016年,準格爾旗沙圪堵鎮為村民進行危房改造,楊巨山的家裏全部翻新,並且在自家小院旁邊給二兒子蓋了一套新房。楊巨山説:“雖然房子是新蓋的,兒子還是想把我們接到沙圪堵住,這樣方便他們照應。但有父母在這裏,加上村裏的生活也越變越好了,就一直都沒有去鎮裏。”

“存了很多錢”

現在政策好,60歲以後每月可以拿補貼,國家還給蓋了新房,兒女雖多,不但不用我們貼補,還會經常給我們錢。我們老兩口存了很多錢,現在的生活特別的幸福!”楊阿升滔滔不絕地説着自己的幸福。

如今,楊阿升與郝翠珍已經年過七旬,家裏種植了玉米、土豆,還養着羊,與前幾年相比,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初只有20多隻羊,每隻也只能賣三四百元。現在有了100多隻,一隻能賣到1000元左右。加上政府補貼,生活越過越好。

接着楊阿升提到的幸福生活,郝翠珍説:“幸福的生活就是現在的生活,兒孫滿堂、子女孝順。”

郝翠珍希望今年能拍一張四世同堂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