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傅高義走了,但中美間理性聲音不能少
資料圖:傅高義 (圖/AP)
當地時間12月20日晚,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逝世的消息傳來,在中美之間立刻掀起一場悼念潮。12月20日晚,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連發多條推文就傅高義去世表示哀悼。12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在當前美國政府全面打壓中國、肆意破壞中美關係的大背景下,傅高義依然能夠堅持理性、客觀發聲,令人敬佩。
傅高義是美國為數不多能流利使用漢語,並且能積極來到中國進行實地調查與研究的學者。比如《鄧小平時代》一書,傅高義前後花費10年時間。期間,他去過太行山區、廣安和江西瑞金,訪問人數達300人之多,單單註釋就有100多頁。正是因為傅高義嚴謹、細緻的學術態度,使得《鄧小平時代》一書在中美兩國乃至國際社會均有較高的影響力。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表示,傅高義在國際上極具影響力,他對中國問題有着十分深刻的見解,在《鄧小平時代》中,傅高義的分析沒有意識形態偏見,塑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較為客觀的理解。
長期以來,傅高義一直關注中美關係,為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頻頻發聲。在12月1日的香山論壇討論會上,傅高義當時通過視頻表示,目前中美關係處於歷史的低谷,這對兩個國家都是不利的。美國不應詆譭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所做的建設性努力,美國應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實際上,近年來的美國學界,受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政治大環境的影響,傲慢偏頗的對華認知逐漸從政界、經濟界蔓延到美國社會其他領域,進而使理性對華聲音越來越少,消極、極端的對華聲音越來越聒噪。在此背景下,傅高義依然積極發聲,特別是在去世前仍心繫中美關係未來,着實令人感動與欽佩。李海東認為,在美國“知華派”學者中,傅高義是為數不多能夠以冷靜、平和、務實心態看待中國的學者,他對中美人文交流的貢獻很突出,並且在美國國內較為活躍,在談到中國議題時能夠保持客觀與理性,這對影響美國社會的中國認知發揮了正向作用。
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是中美兩國和世界的福音。然而,面對中國綜合勢力和影響力的日益提升,美國一些因循守舊的政治保守派,仍然固守冷戰思維,迷戀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意圖將中美關係“鎖死”在下行軌道上。越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越需要有冷靜、理性的聲音去阻止那些消極、極端的舉動。傅高義走了,但中美間理性聲音不能少。(陳洋)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