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所謂管教方法,就是父母身份放下來,自然和孩子相處方法就會出現

由 弓四清 發佈於 綜合

首先“慢慢來”的哲學,在日常生活中和兒子的相處方式,陳筠安也將“慢慢來”的原則執行得十分徹底。就拿叫兒子起牀這件事來説,可以用喊叫、用責罵方式把孩子吵醒的陳筠安,卻選擇了最耗時間的講故事方式和孩子慢慢磨,讓兒子自然睜開眼睛,有精神地笑着起牀。有一次陳筠安用盡了各種方法,賴牀的兒子卻怎麼叫都爬不起來,於是她吃了秤砣鐵了心的告訴自己:“好,我就跟他磨。”


陳筠安對着閉着眼睛的兒子説:“好不公平哦,小天使叫那麼多人起牀,但就是把你的名字忘記了?”她看了看兒子沒動靜又接着説:“噢!小天使來了,小天使在叫某某某(陳筠安兒子同學的名字)起牀!”這時小兒子有了反應,他嚷着説:“我不叫某某某。”陳筠安又説:“哦,小天使叫周大便起牀!”兒子噗哧的笑了出來,直跟媽媽説他不叫周大便。


陳筠安接着就説:“那是 周小便噦!”....就這樣經過一番折騰,陳筠安才在歡樂的氣氛下,硬是把兒子給鬧醒了。陳筠安解釋説:“或許是工作的關係,或者是幼教的背景,使得我常常利用説故事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但是這種方式很耗時間,除非是很有時間的媽媽,我並不鼓勵大家跟我一樣。可是,父母至少要花些時間和孩子溝通現況,告訴他們爸爸媽媽當下的心情,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現在是怎麼回事。”


像她忍不住動怒時,她-定會告訴兒子:“我很忙,我也會生氣,但是這樣是不對的。”陳筠安強調,她常在生完氣後告訴孩子:“其實媽媽這樣是不對的,聰明的人是會想辦法的,可是這也不能全怪媽媽,你用小笨豬的方法(哭),媽媽只好用大笨拙的方法(生氣)了。但這樣是不好的,所以我們以後還是應該想辦法的。陳筠安提醒父母,生完氣一定要和孩子溝通,把剛才的情緒説清楚,而且不要氣太久。


角色扮演,轉換情緒,至於陳筠安自己則是利用選擇角色的方式來轉換情緒,她認為人與人之間就是因為彼此存在的關係,才會有所謂的要求,所以把角色轉換一下,問自己:“假如我是某某某,我會怎麼樣?”這樣和自己對話之後,要求就會不--樣,自然情緒也會跟着改變,所以她常會在情緒高昂或低落時,選擇一個最適合的角色來扮演,如此不但自己舒服,也不會弄得別人不舒服。

父母生氣時這般處理,小朋友生氣時,陳筠安則建議父母先接納孩子的情緒。陳筠安認為,小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最糟糕的反應是告訴孩子:“這有什麼好生氣的?”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問他説:“對呀,這樣好可怕,好討厭哦!可是我們要怎麼辦呢?”接納孩子的情緒,和孩子一起想辦法的父母,孩子自然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孩子畢竟是孩子嘛,爸爸媽媽放輕鬆點,接納孩子的賴皮又何妨呢?”陳筠安如是説。

最後自稱很寵愛孩子的陳筠安認為,她是用心在帶孩子,因為怕對不起小孩,所以她會剋制自己,不要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或者是用不適當的方式來管教小孩,造成針鋒相對。在陳筠安的眼中,所謂的管教方法,就是把父母的身份放下來,自然地和孩子相處,方法就會出現。陳筠安感慨地説:“現 在的父母就是太急了,給孩子的時間太少,所以容易跟孩子起衝突。就像是叫小孩去睡覺,孩子若不肯睡,父母就不能做事,心裏一急便開始大聲,這就是迫於時間的壓力,而與孩子鬧得不愉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