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將簽約養老家庭照護牀位1600張 同步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賀勇
1月5日,東城區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七有’‘五性’發展為民,持續保障改善民生”主題新聞發佈會召開。東城區民政局負責人介紹,東城將簽約養老家庭照護牀位1600張,同步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
東城社會建設和民生工作,始終堅持做好“老有所養,弱有所服”不動搖,做實、做細民生保障基礎,將羣眾關切放心上,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準則,不斷拓寬為民服務範疇,發揮統籌協調機能,“以百姓為本,以民意為根”不斷推動為民服務提品質、增效能,在民之所需的地方,突出職能作用。
從老有所養 到品質養老
構建立體式“大養老”格局。加快推進養老設施建設,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融合的養老家庭照護牀位和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相結合的養老服務機制,及時響應老年人身邊、周邊、牀邊“三邊”需求,構建起政府兜底+社會互助+市場提質的養老服務體系。
2022年,推進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全覆蓋,以朝陽門街道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經驗邁進“3.0”為引領,各街道發揮屬地優勢,打造一街一特色,以養老服務機構和醫療機構為前沿,彙集和聯動地區各類服務商資源,把更多更優質的公益性、普惠性養老服務送到老年人身邊。今年,新建1200張養老家庭照護牀位,同步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做好健康監測、上門服務,將專業照護服務送到老年人牀邊。加大“養老護理員+驛站工作者+社區社工+志願者”聯動模式,使養老服務的專業隊伍、社工隊伍、志願服務隊伍隨時圍繞在老年人周邊,主動發現,及時響應老年人需求。疫情期間,東城區發揮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平台作用,開通18條社會心理服務線上通道,為全區養老機構老年人及工作人員減壓。
東城區從優化養老資源配置、搭建養老信息化服務平台、拓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等多方面發力,形成了功能完善、服務多元、監管到位的立體式“大養老”服務格局,從“老有所養”向“品質養老”邁進。
從弱有所扶 到持續幫扶
推動精準救助“大聯動”方向。精施細策,完善以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為基礎,教育、供暖等專項救助相配套,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社會救助保障網絡全覆蓋。
“兜底性”保障,嚴格落實“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截至2022年12月,東城區享受低保及生活困難補助人員6229户、9821人,低收入人員267户547人,享受城市特困供養待遇人員298户、298人,累計支出救助資金1.7億元。
“臨時性”救助,及時幫助困難羣眾應急、過渡。疫情期間,針對特困、低保等社會救助對象的臨時性困難,及時發放臨時救助金保證其基本生活。實施臨時救助598户1121人,發放臨時救助金225.47萬元。
“廣泛性”動員,持續推進精準幫扶。構建“物質+服務”的精準救助模式,以街道困難羣眾救助服務所為抓手,對全區重病、重殘、困境家庭兒童、失獨老人等困難羣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案幫扶工作,匯聚社會幫扶力量,搭建好睏難羣眾身邊的綜合服務平台。加強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指導街道兒童督導員和社區兒童主任,共同落實困境兒童生活費、補貼、助醫助學、慰問防疫等政策,履行相應監護職責。
2022年,對260户有特殊需求的不同類型困境家庭和個人開展個案精準幫扶服務。疫情期間,街道困服所籌集防疫物資,通過電話向救助服務對象宣傳防疫知識、提供心理情緒疏導等幫扶服務,為有特殊需求的服務對象提供送菜、送藥、助醫等個性化服務共計6870户次。對困境老人進行陪伴傾聽、生活照顧;對困難殘疾人開展中醫理療按摩、心理疏導等服務;對困境兒童開展親子關係調適、課業輔導等活動,逐步消除貧困代際傳遞,使困境兒童的社會融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
2023年,東城區將圍繞‘七有’‘五性’的總體佈局,做好從老有所養,到品質養老;從弱有所扶,到持續幫扶的進一步深耕。
進一步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質增效,完善養老助餐服務供給,簽約養老家庭照護牀位1600張,同步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進一步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健全街道養老服務聯合體運行機制,加強政府、社會、市場等各方面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利用,推動養老服務供需精準對接。在進一步做好“老有所養”的基礎上,實現活力老人的“老有所為”,通過將“為老”與“老為”相結合,從而實現老年生活品質提升。
加大困難羣體幫扶力度。健全社會救助分層分類保障體系,完善低保、特困、低收入、供暖、助學等各項救助政策,發揮救急難作用,及時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圍繞“七有五性”總體佈局,提高社會救助服務能力。持續推進精準幫扶工作,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