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半月談 | 一紙承諾書,能否讓“我爸是我爸”的奇葩證明成為歷史?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綜合

一紙承諾書,能否讓“我爸是我爸”的奇葩證明成為歷史?


半月談評論員  楊建楠


在19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司法部、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最新推進情況。據悉,我國將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今年12月31日前,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門要制定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的實施方案。


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的推行,意味着只要申請人作出書面承諾,並願意承擔不實承諾的法律責任,那麼對於與民眾、企業密切相關或獲取難度較高等的證明,行政機關將不再進行索要。


一直以來,“奇葩證明”都是社會痛點,不少人都有為一張證明“跑斷腿”的經歷。近期就有一則“男子用7個月證明我爸是我爸未果”的極端案例引起熱議。其實,截至2019年底,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已取消證明事項13000多項,相關部門對證明事項的清理工作一直都在推進中。本次推出的承諾制,或許有望從根本上剷除“奇葩證明”現象。


從2016年“最多跑一次”理念的提出,到近幾年國家不間斷地對證明事項進行清理,再到告知承諾制,開證明越來越簡單方便,甚至逐步被省略的背後,是服務型政府的不斷完善,也是我國治理能力有所提升的體現。


今年,中央公佈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要讓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其中又具體提出,要讓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的推出,無疑是對這一治理目標的有力回應。當然,告知承諾制如果開始實行,就需要相關責任部門承擔更多自主核查的工作。同時,也需要部門之間進一步打破數據壁壘,實現更加充分的信息共享。否則,一方面,相關部門要面臨被造假者鑽空子的風險,另一方面,制度本身恐怕也會存在難以落實的尷尬。


但就制度本身來看,承諾制的提出讓社會不再有證明“我爸是我爸”的痛點,也讓基層治理更加高效。同時,這也凸顯了國家治理理念中的服務性和現代化,併為“十四五”規劃的實施開了個好頭。總之,讓我們對一紙承諾抵無數證明的便利服務拭目以待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