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6日電 題:佈滿彈孔的羊毛背心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郭敬丹
看到90年前佈滿彈孔的毛衣,參觀者無不為之動容。
“看到這件毛背心,我彷彿看到了英烈們堅定無比的共產主義信念。國家今天的繁榮昌盛,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告慰。”上海市龍華烈士紀念館展廳裏,一位年輕的參觀者説道。
這是一件色澤灰暗的羊毛背心,7處彈孔、斑駁的血跡觸目驚心。它的主人是“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馮鏗。
1931年2月7日,離農曆春節只有10天。
深夜,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刑場上,戴着深度近視眼鏡,身穿深色羊毛背心的馮鏗和她的戰友們,面對敵人的槍口,在悲壯的《國際歌》和高亢的“中國共產黨萬歲”口號聲中先後倒下。馮鏗身中七彈,壯烈犧牲,年僅24歲。
馮鏗,原名馮嶺梅,1907年生於廣東潮州。眼見封建壓迫民不聊生,愛好文學的她以筆為槍,投身革命洪流,為此還捨棄了自己原本詩情畫意的名字。1929年5月,馮鏗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她與50多名進步人士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1年1月,由於叛徒告密,正在秘密開會的馮鏗等人被突然衝進來的上海租界巡捕帶走,後被押至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最終英勇就義。
歷史記錄下這位年輕烈士對生活的眷戀——一包糖果、兩聽罐頭,是她在艱苦條件下送給丈夫許峨的生日禮物,羊毛背心則是她在乘電車的間隙,一針一線為許峨編織的。儘管許峨十分喜歡,但他執意要馮鏗自己穿上禦寒。
1950年清明節,人們在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附近挖掘出烈士遺骸遺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爛且留有彈孔的羊毛背心,一旁的許峨一眼認出,聲音顫抖地説:“這就是她,這就是他們。”
如今,龍華烈士陵園內看守所舊址的牆壁上,還留有當年和馮鏗一樣被關押在這裏的革命志士寫下的詩篇:“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裏血,一般鮮豔一般紅。”
“整理‘龍華二十四烈士’的史料時,我們感到,這些年輕的革命者都十分堅毅果敢地放棄了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幸福,他們真正是為了整個民族的未來,進行最強有力的抗爭,直至犧牲生命。”上海市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鄒強説。
2020年10月,當年槍殺“龍華二十四烈士”的刑場,成為“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一條“初心大道”將原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與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連接起來,道路兩側是挺拔的楠木,它們質地堅韌、根深葉茂。
“我還想帶我的孫兒再來走走,這條大道既是英烈的慷慨赴死之路,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重生之路。”上海市民李先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