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4日,受湖北省襄陽市邀請,首批遼寧、寧夏、福建援襄醫療隊隊員回到襄陽進行療休養。圖為醫療隊員在參觀展覽。
郭伏才攝(人民視覺)
一座城送別一個人,那這個人一定是英雄,是這座城市的偶像。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因病逝世。消息傳出,全網一片悲慟,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悼念。在長沙,人們走上街頭,前往殯儀館,用自己的方式緬懷袁隆平院士,長沙的花甚至都賣斷了貨。在送別的人羣裏,隨處可見青年的身影甚至更小的少年。在他們眼中,袁隆平院士就是他們的偶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80後”“90後”“00後”被貼上許多標籤,社會在擔心他們的偶像觀會淪為英雄虛無主義。
但是,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家發現,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越來越多的青年會以英雄為偶像。只不過對英雄的定義更加廣泛,可能是袁隆平、鍾南山這樣的“國士”,也可能是張定宇、張文宏這樣的抗疫先鋒,還可能是陳紅軍、陳祥榕這樣為國捐軀的戰士,甚至那些見義勇為,為他人提供幫助的人。這些人都可以是英雄,是偶像。事實證明,青年們擅長在當今社會發掘閃光的偶像。人類羣星閃耀古今,對青年來説,最好的偶像就在當下。
誰是偶像
説起偶像、追星,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娛樂明星。曾經有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大學生的偶像中,歌星影星的比例高達56.2%;其次是體育明星佔比8.4%;其他的則是商界成功人士、政界成功人士、學者或作家、父母長輩、電影電視或小説中人物等。不僅僅是中國,許多發達國家也做過類似的調查,影視、體育明星明顯佔優勢比例。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家稱之為“次級情感依賴”。即青少年在成年之前,其情感要逐步擺脱對父母的依戀,從而會不自覺地尋覓現實社會關係比較遙遠而在心理上比較親密的對象,這也是多數青少年認為比較安全的一種方式。
據北京大學研究員靳戈介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現象集中在中學、大學年齡段人羣中,隨着他們心理的成熟,大部分人的這一現象將會消退。“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產生認知偏差,盲目甚至瘋狂追逐偶像,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甚至做出一些瘋狂舉動。”靳戈説。
隨着社交媒體的推廣使用,“粉絲經濟”“飯圈”“愛豆”等成為追星的代名詞。但令人擔憂的是,“粉絲”之間可能產生摩擦,為偶像做許多瘋狂舉動的事件和報道越來越多地見諸網絡。這導致很多負面效應,比如過多的佔用公共資源,影響正常秩序,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等。
近年來,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很多青年不再只是把娛樂明星作為偶像,開始關注更多的人。
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這四位英雄的名字是值得每個中國人銘記的。小鞏有幸在今年單位組織的培訓中聽到這四位英雄的戰友做的報告。“當得知是邊防戰士來做報告的時候,大家就很激動。”小鞏向記者描述着當時的情景,“戰士走進會場,好多人包括我馬上就哭了,全程都是眼含熱淚。報告會結束,所有人起立鼓掌,戰士繞場接受所有人的敬意。”
曾經的小鞏也是一個追星少女,喜歡歌星、影星,但是現在她更崇拜那些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默默付出和奉獻的英雄人物。“他們不為名不為利,都是平凡的人,卻做着不平凡的事。講座結束後,我真的是熱血沸騰,立志要好好工作,為國家、社會多做貢獻。”小鞏説。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小鞏一樣,選擇崇拜英雄。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看到鍾南山院士在高鐵上閉目休息的照片,看到4萬多醫務人員逆行馳援武漢、湖北,看到冰天雪地裏依舊堅持在防疫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青年們紛紛在社交媒體點贊、評論,把他們視為偶像。
多元化成為趨勢
今年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讓陳延年、陳喬年兩位革命先烈為大眾熟知。陳延年亂刃加身亦寧死不跪,陳喬年慨然赴死,卻喊出“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網友們看到電視劇中他們赴死的最後場景,不禁潸然淚下。
今年清明節,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陳延年、陳喬年墓前多了許多鮮花。“七一”前後,安徽合肥延喬路牌下襬滿了鮮花,許多是外地網友通過網購送來的。“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網友評論獲得了無數的點贊。
小楊很欽佩陳延年、陳喬年兩位烈士,“他們那麼年輕卻那麼無畏,為國家和人民而犧牲,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他們。”小楊今年參加了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體會特別深刻。
“關於一些戰役,書上的幾句話、幾段話,在當時可能有成千上萬人犧牲。”小楊講述着自己的體會:比如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這是攻打錦州的關鍵一戰。從書上只是得知阻擊戰意義重大、戰況慘烈。但這一場阻擊戰異常艱苦,解放軍戰士英勇無畏,和敵人反覆爭奪陣地,有的團最後只剩幾十人。“當了解到更多的內容之後,我才明白什麼是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些犧牲的烈士才是我應該崇拜的偶像。”
小李是高校輔導員,從學生到輔導員,身份的轉換讓她對青年人偶像觀的變化有更直觀的感受。“之前我也是追星的青年,但現在更欽佩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的人。”小李告訴記者,“現在的學生也變得很理性。就以我所在的法學院為例,很多學生選擇法律專業是受到鄒碧華法官事蹟的影響。”
鄒碧華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是一名“學者型法官”,在任期間為民辦實事,積極推動司法改革,他的那句“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成為很多後輩的座右銘。像鄒碧華法官這樣湧現在各個領域的模範人物正逐漸成為青年人追逐的偶像。
“我想成為像三位女紅軍那樣的人。”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娟娟説出了自己的榜樣。沙洲村是紅軍長征路上“半條被子”故事發生的地方。
剛來沙洲村的時候,陳娟娟只是知道“半條被子”故事。但隨着工作的深入,她體會到故事主人公——三位女紅軍身上為民着想、始終和人民在一起的共產黨人的品質和信念,“就是要把人民羣眾放在心尖尖上。”這成為她在沙洲村工作的動力。
靳戈表示,現代青年人雖然還是會喜歡歌星、影星,但這不是他們的唯一偶像。隨着年齡增長,知識增加和閲歷豐富,他們的偶像變得更加多元,革命先烈、行業先鋒都有可能是新的偶像,“共和國勳章”“七一勳章”獲得者等先進模範成了很多青年人偶像。
努力成為偶像那樣的人
康德説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雲,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律。
不論是革命先烈,還是英雄模範,他們已經成為青年“心中崇高的道德律”,接下來就需要將這“道德律”付諸實踐。
偶像的意義從來不只是追逐,而是要努力成為像偶像一樣的人。現在小楊遇到一些坎坷的時候,他會去看書或者觀看一些影視資料,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看完之後,不一定是‘滿血復活’,但至少沒有那麼心灰意懶。”
前一段時間,小楊負責一個項目,需要做大量的溝通工作,但效率卻一直不高。有一天,我忙活了一整天,卻一個問題都沒解決。“心情差極了。”當時正在追《覺醒年代》的小楊剛好看到陳獨秀、李大釗宣誓的那一段,那個畫面感染了小楊,“看完之後覺得心情好了許多,又有了力量,第二天又積極地開始聯繫和溝通,努力把項目推下去。”
不只是小楊,小鞏、小李、陳娟娟在接受採訪時都表示,經過了新冠肺炎疫情,英雄變得更加具象化,自己身邊的人都可以是英雄、榜樣,可以成為偶像。那自己就可以成為像偶像一樣的人。
在“七一勳章”頒授儀式上,張桂梅雙手貼滿止痛膏藥,讓無數人心疼不已。張桂梅紮根大山數十年,堅持教育扶貧,創辦華坪女高,讓大山裏的女孩子都能讀書。即使病魔纏身,她也永不放棄。在她眼裏,學生比自己重要,學生的事永遠是第一位的。從2008年華坪女高成立至今,累計讓近2000名女孩考上大學,學校本科上線率、一本上線率穩居雲南省麗江市前茅。“眼裏有愛,心中有光”“她當得起偉大二字”“她徹底燃燒了最好的年華,點燃了一盞希望的燈”……青年們在社交媒體上表達着對張桂梅的敬意,張桂梅就是青年人的偶像。
“作為高校輔導員,我更要向張桂梅校長學習。”小李堅定地説,希望能像張桂梅一樣,為學生服務好,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現在青年追星、追偶像有一種新的趨勢,從‘因為偉大,所以崇拜’到‘為我所用,所以關注’。偶像不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轉化為能夠指導生活和工作的力量。”靳戈表示。
在青年人確立偶像、塑造偶像觀的過程中,媒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媒體的社會責任是空前的。尤其現在是社交媒體的時代,媒體融合、分眾傳播已經成為大趨勢。如果媒體不能理性、客觀地對社會進行觀察,那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就容易陷入價值觀的迷茫。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趙雲澤建議,社交媒體要避免過度商業化,不能為‘粉絲經濟’等消費文化推波助瀾,沒有底線。要切實承擔起‘把關人’的角色,多傳播社會正能量,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偶像觀,堅持正確的偶像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