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守正創新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超98%;桐城市、黟縣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增國家級非遺項目11個;電視劇《覺醒年代》等主旋律作品深受好評……過去的一年,我省文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政府工作報告》就今年進一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作出部署,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傳承文化基因 打響文化品牌
安徽底藴深厚、人文薈萃,既有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沉澱的思想精粹,又有黃梅戲、徽劇、花鼓燈等傳承的藝術薰陶,這些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不竭的源頭活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發掘、研究、保護、利用全鏈條建設。
“傳承的文化才有魂,守正的創新才有根。只有講好別人聽得懂的安徽故事,才能發揚光大安徽文化。 ”省政協委員王宇靖認為,講好安徽故事,需要匯聚國內外一批講故事的高手,並和高平台、大單位、名企業加強交流合作。“我們要跟進全球視野下數字文化發展新趨勢,為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化蓄力,提升數字文化服務水平,借科技之力喚醒歷史、活化文化,推深做實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大文章。同時,我們要善於挖掘安徽文化中的生活美學,認真梳理文化脈絡,凝練若干主題,或動情于山水或沉浸於徽韻,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再現徽風皖韻,在宜居宜業宜商宜學宜遊中打響文化品牌。 ”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的黃梅戲,是安徽的一張亮麗名片。省人大代表王琴近年來始終堅守在黃梅戲藝術舞台,去年為慶祝建黨百年經常參與“藝術黨課”演出,受到戲迷和觀眾普遍好評。她認為,目前黃梅戲市場開拓及人才培養的現狀不容樂觀。 “黃梅戲藝術健康發展,要堅持事業傳承與產業發展並重。一方面夯實事業基礎,一方面激發產業活力,才能托起黃梅戲永續發展的‘兩翼’。 ”王琴建議,將人才培養、工資性支出、基礎設施建設、傳統劇目的發掘整理等,納入黃梅戲事業傳承保護的範疇,由政府扶持保障;新劇目創作、市場演出及黃梅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等經營項目,要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滾動發展的思路進行頂層設計,着力增強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做實文化惠民 補齊文化短板
公共文化場館為民所建、為民共享,在廣大基層紮下牢固的文化陣地,被譽為百姓身邊的“文化會客廳”。過去的一年,我省不斷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設一批智慧博物館、數字農家書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懷遠縣常墳鎮綜合文化站副站長、省人大代表馬彩娣長年紮根基層文化一線。 “近年來,從鎮到村,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實現覆蓋,基本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但是很多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不高。如何進一步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馬彩娣建議,在增強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時,要探索持續穩定、規範多元的投入機制,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運營和管理。 “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歷史欠賬較多等因素影響,基層文化人才隊伍斷層問題亟待解決。期待不斷完善機制,為基層培養和輸送更多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 ”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民盟安徽省委建議,凝聚鄉村文化內核,共建村民精神家園;強化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文化服務力量;優化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創新鄉村文化開發;推進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加強鄉村文化教育。尤其要突出農民主體意識,圍繞農民關心關注的事項開展農村文化建設,發揮農村羣眾組織作用,利用好立家訓、訂鄉約、修村志、傳統慶典等方式,讓鄉村文化在鄉村發展與治理中重煥生機。
加快文旅融合 做強美麗經濟
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旅遊”,讓秀美的山川、古老的村落因厚重的文化積澱而魅力倍增。隨着我省文化和旅遊加快融合發展,具有徽風皖韻特色的旅遊目的地正在成為廣受中外遊客歡迎的 “金字招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作建設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加快建設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
“皖南、皖西山區是我省茶葉集中主產區和國家名茶產區,近年來開發茶旅融合產品初顯成效,但注入茶文化元素的茶旅產品較少,品牌不響、產品結構單一。”省政協委員陳定新建議,充分挖掘茶歷史,深度開發茶文化,廣泛收集採茶、製茶、賞茶、品茶、泡茶、唱茶等人文歷史和故事典故,編排茶戲、茶舞、茶歌,拍攝電影、電視劇、短視頻,講好安徽茶故事,提升茶旅品牌知名度。
“安徽鄉村旅遊日趨活躍,但主要集中於皖南地區,皖北地區發展鄉村旅遊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弱項。 ”省政協委員潘昱竹建議,將人文旅遊納入鄉村旅遊整體規劃,真正把皖北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化的旅遊產品,解決好皖北旅遊有講頭、沒看頭的問題,不斷提升鄉村旅遊吸引力。
革命老區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具有發展紅色旅遊的巨大潛力,但也不得不面對交通不便、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等制約因素。來自革命老區霍山縣的省人大代表蔣道國建議,加大對革命老區、山區庫區交通基礎設施及旅遊項目的投入力度,讓更多遊客更順暢地到達景區,讓養在深山人未識的綠水青山、紅色地標造福老區人民。
來源: 安徽日報作者: 張理想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