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干達穆奇森瀑布國家公園附近,一座300多米寬的攔河大壩橫亙在白尼羅河上,滔滔河水穿過隧洞傾瀉而下。中烏兩國工程師在監控室觀察着實時數據,為安全供電進行各項調試。
這是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建)承建的卡魯瑪水電站項目現場。作為烏干達“十大基礎設施工程”之一,卡魯瑪水電站竣工後將成為該國最大的水電站。烏總統穆塞韋尼多次視察項目,表示“相信卡魯瑪水電站投產後,將大大提升烏干達發電能力,為經濟發展‘充電’,並加快烏方工業化步伐,進而吸引更多外國投資者”。
“必須用更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和生活”
電力不足是制約烏干達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因供電能力無法滿足用電需求,許多家庭還吃着“柴火飯”,森林資源受到嚴重威脅。
“大量樹木被砍伐,不時發生洪水和山體滑坡。我們必須用更可持續的方式發展和生活。”烏干達能源和礦產開發部部長瑪麗·基圖圖表示,近年來,烏政府更加重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卡魯瑪水電站的建設運營將為烏干達能源結構帶來巨大變化——替代同等規模的火電機組,每年節約原煤約131萬噸,電價將降低17.5%,給更多人的生活帶來便利。目前,水電站部分已完工98.5%,輸變電部分完工進度達95%,項目已進入調試收尾階段。
看着壯觀的卡魯瑪水電站堤壩,卡魯瑪村村長塞韋裏諾·奧皮奧回憶起項目從無到有的過程:“這裏曾是一個偏遠村莊,如今賓館、商場、寫字樓拔地而起。未來,水電站還會帶動生態旅遊,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造福當地、着眼長遠的利民之舉”
處於平原地帶的卡魯瑪水電站落差不大,主體工程和發電機組、大型變壓器等設備主要“藏”在地面以下80米深的洞室羣裏。這裏也“藏”着中國工程師們的“巧思”:通過開挖豎井,引水入地下,人工提高落差實現發電,再用兩條長達8.6公里的尾水隧洞將水引回河道。
“採取地下隧洞的設計,施工難度很大,但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講,這一切都非常值得。”中國電建駐烏干達首席代表蔣曉東介紹説,地下隧洞可以避免發電廠房佔地過多及水庫蓄水後淹沒區域過大等問題。目前,地面上的大壩採用低壩形式,水電站儲水後最大限度減少了對壩區動植物的影響。
俯瞰卡魯瑪水電站,大壩兩側植被茂盛、綠意盎然。“從前期設計到建造過程,項目團隊一直把環境保護放在心上。”參與水電站建設的烏干達土木工程師肯尼思·基因吉講了很多細節:水流經過發電機後再經地下尾水隧洞重新流入河中,能更好保障下游水量;設計專門魚道以保證魚類生長繁殖,降低大壩對洄游性魚類的阻隔影響;大壩右側佈置生態流量孔,下泄流量每秒100立方米,為該段河道水生物提供生存適應流量……基因吉説:“這是造福當地、着眼長遠的利民之舉。”
穆奇森瀑布國家公園是野生動物保護區,有70多種野生動物在此生活。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專門給河馬留出活動範圍,給過路的狒狒讓路。
隨着項目漸入尾聲,工程建設中搭建起的大型混凝土設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建組合式小型拌和站;施工進程中開挖的裸露泥土正被一點點復耕,恢復到建設前的生態面貌。
“為奮戰在共建一帶一路一線而自豪”
安德魯·姆維西傑是卡魯瑪水電站的質量控制工程師。“我非常享受這份工作。在這裏,我能學到先進的隧道建設技術,也感佩於中國工程師的創新能力——他們總能巧妙化解各種難題。”幾年來,姆維西傑積極參加項目組織的中文課,“這能幫助我更好掌握技術,更多瞭解中國文化,學習中國企業的精神。”
卡魯瑪水電站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項目在高峯期簽約當地僱員近6000人,並培養了一大批專業開挖人員、混凝土施工人員、設備操作手和水電行業管理人員。奧皮奧説:“即便項目結束了,技能也總會派上用場。只要擁有一技之長,人生就可能因此改變。”
中國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為當地居民免費打井修路、開展義診、捐建小學等。節日期間,中烏兩國員工也絲毫沒有放鬆疫情防控要求:嚴格執行四級網格化區域“包乾負責制”,實行分散辦公,辦公區每天不少於6次消殺,生活營地每天定時測量體温、消毒公共設施,確保醫務室和隔離房正常運行等。
蔣曉東説:“能親身參與卡魯瑪水電站及其輸變電工程項目,很有成就感。我們一起在這裏歡度中國春節,為奮戰在共建‘一帶一路’一線而自豪。”(呂強)
(本報約翰內斯堡電)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