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子山循環產業園效果圖。
武漢河湖密佈、山水相依,生態資源稟賦突出,新時期如何從更高質量推動生態建設?3月27日,中國武漢第一屆生態保護與利用高峯論壇召開,來自多個領域的13位院士、大師、專家受聘擔任武漢生態規劃設計產業高層次專家組專家。同時,武漢生態保護和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成立,50多家成員單位將緊密合作,探索多部門協同下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新路徑,尋求生態保護的“武漢模式”。
“十四五”期間將形成生態項目庫
武漢是生態大市,長江漢江交匯於此,166個湖泊點綴三鎮,水域面積居全國城市之首,上百座大小山巒坐落其間,森林、濕地及園林綠地面積達60%以上,構成了氣勢恢宏、獨具特色的生態環境。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武漢始終嚴格生態資源保護和管控,早在2012年就將全市75%的國土空間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保護範圍,劃定了全市166個湖泊“三線一路”、446座山體本體線和保護線,是國內首個頒佈《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條例》的城市。
長江日報記者從論壇上獲悉,“十四五”期間,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準備安排專項資金,由各位院士、大師自行申請項目匹配,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在全國起到推廣示範的作用,吸引更多企業投資、更多產業和人才集聚。該局還將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的整體保護與系統修復,策劃生態修復與綜合利用項目,並結合院士專家意見形成“十四五”生態項目庫,每年向全球進行發佈,吸引各方參與。其中,今年將開展生態資源保護和利用總體規劃編制,重點推出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中法生態示範城生態修復、武漢市垃圾分類收集轉運和處置等3個項目。
武漢生態投資集團下屬環投集團總工程師田宇介紹,千子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目前華中地區在建的最大一座循環經濟產業園,佔地843畝,建成後可日處理各類垃圾7000餘噸,實現園內廢水、廢渣“零排放”以及物質全體量循環利用,是探索原生垃圾“近零排放”的武漢循環模式。
城市湖泊治理應該堅持生態優先
“多樣的生態資源是武漢寶貴的戰略財富,武漢有責任,也有能力成為湖北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的‘領頭羊’。”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王磊在論壇致辭上指出,武漢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實踐中進行了有力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在謀求生態保護下的高質量發展方面還面臨巨大的挑戰,要做到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現整體推進,還需要凝聚多方智慧,彙集各方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認為,武漢市自然稟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江湖資源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現在武漢的“兩江四岸”建設得非常美麗。但客觀來看,面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比如湖泊污染比較嚴重,濕地植被退化嚴重等。他建議,城市湖泊治理應該堅持生態優先的主原則,構建以流域統籌為前提,控污截污為核心,來實現流域城市發展和城市保護的協調。
“武漢的湖泊治理總體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提供了經驗。比如,東湖立法定規,依法治污,制定了總體的規劃,實現全流域的統籌治理,建立了流域統籌管理機制,推動智慧監管。”鈕新強院士建議東湖今後還要繼續優化完善排澇體系方案,強化全流域控污,制定長效保護的機制。論壇上,針對水環境提升、固廢處理、垃圾分類、生態修復等話題,多位院士和專家都分享了經驗和看法。
武漢生態保護和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成立
此次論壇的一大亮點就是成立了“武漢生態保護和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這是武漢首個跨行業生態聯盟,成員單位涉及規劃設計部門、施工建設、產業運營等單位。
該聯盟由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發起,吸引了50多家單位參與,集合了生態領域的上下游企業,其規模在全國少見。
武漢生態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鬍承啓表示,聯盟旨在搭建一個可持續發展平台,按照“全市域、全要素、全過程”的總體思路,構建武漢生態資源保護與修復規劃編制及監督實施管理體系,提供策劃、諮詢、勘察、設計等全過程工程技術諮詢服務。11家單位作為首批簽約代表簽署聯盟協議書。
“今後在聯盟中,我們將總結提煉在廣東練江、雲南滇池、江蘇太湖等不同流域和湖泊的治理經驗,在已開展的江夏區‘清水入江’、南湖水環境治理等工作基礎上,充分運用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信智慧水務雲平台’,為武漢市的生態保護貢獻智慧和解決方案。”聯盟成員之一中南市政總院黨委書記、院長楊書平介紹。
長江日報記者王謙 通訊員高玥 侯婭 袁柯宇 陳玲 劉黎
作者:王謙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