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i
對於品牌獨立這件事兒,有的車消費者盼着它獨立,認為獨立了能帶來更好的設計和產品。
有的車消費者則是對它嗤之以鼻,覺得“獨立個啥呀,你都‘半死不活’了,獨立也沒用。”
捷達在大家眼中大概就屬於後者。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捷達品牌將脱離對一汽-大眾大眾品牌的依賴,實現完全獨立運營。
對此,捷達官方進行了否認。回覆説只是將捷達的銷售事業部,從原來的一汽大眾總公司,轉移到了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以及捷達品牌。
同時,官方表示,在一汽-大眾內部捷達品牌一直都是獨立的,本次內部組織機構劃轉是為了提升管理效率,將更多的決策權授予捷達品牌。
不管官不官宣,至少從官方的表述能看出,一汽大眾內部一直在尋求捷達的獨立決策權和主動權。
但在我看來,目前捷達所面臨的困境,不是“脱不脱離”就能解決的。
換標也失了天下
誕生於1979年的捷達,是大眾旗下首款車型。當然它的車標也用的大眾“VW”標。
2017年,一汽-大眾提出要推出全新汽車品牌,並“與奧迪、大眾一同實現上中下市場的全面覆蓋”。
説白了,就是奧迪瞄準高端,大眾瞄準中端,而它目前還缺一款瞄準低端的品牌。
所以在2019年,捷達作為一個獨立品牌出世。
其推出的VA3、VS5及VS7車型,覆蓋了7萬-12萬的價格區間。
而這個價格區間對於大眾來講,實在是有些“有失身份”。以“品質”著稱的大眾,不願意讓這一款產品拉低了自己的品牌力。
因此獨立後的捷達,並沒有採用原來的大眾標,而是採用了全新的品牌標識,類似於“JETTA”(捷達)的首字母“J”。
而這一換,就成了捷達命運的轉折點。
低端市場“手到擒來”?
其實很簡單,大家選擇合資品牌的車,看中的就是“品質”。
在獨立之前,捷達背靠大眾,有着“德系車”的優良血統,也曾經有過月銷4萬輛的輝煌戰績。
但獨立後,除了剛“出道”的那幾個月,捷達VS5和VA3曾創下過130%目標銷量外,捷達再無任何出色表現。
捷達2020年總銷量15.5萬輛,距離自己20萬輛的銷量目標還差得很遠。
剛剛過去的7月,捷達銷量為9202輛,同比下降17.18%,環比下降35.47%。這個數據足以證明,大眾在低端市場的夢徹底碎了。
原地踏步就是退步
捷達的低迷,無非有兩個原因。
首先,由於大眾合資品牌的定位,使得大眾不會花太多產品和技術投入在低端市場。
大眾在以“獨立品牌”並且換新標的方式,儘量撇清自己和“低端市場”的聯繫。説白了,大眾不想讓捷達影響自己的品牌溢價能力。
比如從19年獨立以來,近三年的時間,捷達旗下只有VS5、VS7、VA3三款車型。
其次,在早期自主品牌還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捷達背靠大眾也佔領了中國低端市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但近年來,隨着自主品牌崛起,在幾萬元到十幾萬元的價格區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汽車外觀設計以及品質上。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刀片電池”“藍鯨動力”等就是最好證明。
而這對於既不願意做大量投入,又想在低端市場分一杯羹的大眾而言,想賣好捷達,簡直是痴人説夢。
寫在最後
過去,我們經常在講,自主品牌該怎麼做,才能超越合資品牌。
但如今,捷達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點啓示:在低端市場,我們已經具備了不輸合資品牌的實力。而在未來的高端市場,像大眾這樣的合資品牌,也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