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打盹的下午茶
前不久,有個媽媽的嚇人舉動,引得全網關注。
10歲的女兒不認真上網課、做作業,還常跟她吵架。
她一生氣,就拉拽着女兒,去了海邊。
在風大浪大的海里,她越走越深,試圖“嚇嚇”孩子。
幸虧路人報警及時,二人才被拉了回來。
母女兩人衣衫半濕、凍得直哆嗦,
這時候,離海岸,已經走了30米。
看不到這個新聞,我忍不住想問:
“嚇一嚇孩子”,他馬上就能變得懂事、乖巧了?
就能“長點記性”了?
其實,事實恐怕相反。
這一切,只會讓孩子一輩子都記得海水的刺骨濕冷,
被迫面對“死亡”時的滿心恐懼,
和媽媽一心拉她“赴死”的決絕眼神。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曾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説: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説的有關自己的話,
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對於父母脱口而出的恫嚇之言,孩子往往會深信不疑。
“恐嚇式教育”,對其成長大大不利。
嚇唬,讓孩子心靈受損
好友阿佳家6歲的女兒小琳,是個可愛又乖巧的小姑娘,
唯獨有一點,讓阿佳夫婦很頭疼——小琳膽子很小,很怕黑。
尤其到了晚上,如果房間沒開燈,
小琳就會很惶恐不安,不願意到處走動。
如果她想喝水,明明自己可以到廚房的飲水機接水,
她卻死活不肯去,非要有人幫忙或陪着。
孩子的理由是:
從客廳到廚房的那段距離沒有燈光,要多走幾步才能開燈。
她心裏害怕,説會有“鬼”、有“黑怪獸”跟着。
她睡覺時,牀頭總要有一盞小燈亮着,還要有人陪着。
睡得不是很安心,要緊緊摟着媽媽。
半夜要尿尿,她不敢起牀,而是喊醒媽媽,由媽媽陪着上廁所。
……
對此,阿佳很是無奈、自責。
在小琳很小時,由於阿佳夫婦工作較忙,都是由爺爺奶奶看護。
有時小琳很淘氣、鬧騰,老人家管不過來,就嚇唬她:
不乖就會被大怪獸吃掉!
晚上睡覺不老實、鬧騰,會被黑暗中的“大鬼”抓走……
小琳被嚇住了,也變得“老實”多了。
爺爺奶奶鬆了一口氣。
也學會了時不時就用這一招來管孩子。
久而久之,一到晚上,小琳就一臉惴惴不安,
總要開着燈睡覺,不給開燈就哭鬧,
不敢在沒有燈的地方走動,性情也越來越膽怯、怯懦。
醫學研究表明:
恐嚇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
強烈的恐懼氣氛和突發的恐懼事件,會使人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的劣性刺激。
而孩子受驚嚇後時,常會有恐懼情緒滯留,使內分泌功能受損。
但慣用“嚇唬”這一“利器”的家長,卻沒意識到這一點。
比如孩子不乖、不愛吃飯、不肯睡覺,
就恐嚇要讓大灰狼、大妖怪抓走孩子,
迫使孩子乖乖就範。
孩子不愛學習、不做作業,就威脅道:
“你不做作業,我就把你丟進垃圾桶、丟到山上去!”
朋友小陶在讀三年級時,因為調皮貪玩、不守紀律,
被爸爸暴怒地趕出家門,在樓道“罰站思過”。
那是夜晚十點多,樓道的燈早壞了,伸手不見五指,
似乎到處鬼影綽綽,特別的“瘮人”……
才8歲的小陶滿心恐懼,縮成一團不斷抽泣,
生怕自己被壞人、鬼怪抓走……
多年過去,小陶已是個中年女士,
可她有時還會像小姑娘一樣膽小,
晚上不敢獨自一人睡覺、呆在屋子裏,
遇着一點事情,就慌里慌張、擔不了事……
這一切,都跟她小時候被推到樓道“罰站”有所關聯。
提起那時的場景,小陶還是無法忘懷、釋然。
用嚇唬來管教孩子,孩子會陷入未知的恐懼、焦慮和壓抑,
缺乏安全感,不敢探索、嘗試,
性情也會變得怯懦、自卑,甚至會影響到身心成長。
嚇唬,讓孩子認知有誤
嚇唬,會讓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還會給孩子帶來另一種不良影響。
此前,在南京,有市民報警説,有個3歲的小女孩迷路了。
但是,無論民警怎麼詢問,孩子就是一聲不吭,還躲得遠遠的,很懼怕警察的樣子。
後來,孩子奶奶急忙找了過來。
原來,她帶寶寶出去玩,一眨眼,孩子就跑得沒了影。
奶奶懊悔地説,
孩子怕警察,是因為她經常用警察來嚇唬孩子,
説警察專門會抓不聽話的孩子。
此類孩子怕警察的新聞,一搜就是一大堆,
讓人哭笑不得,也後怕不已:
如果孩子連警察都怕,真正遇險了,也不敢求助,
只會陷入更大的危險之中,後果不堪設想!
看了類似的新聞,我不禁想起閨蜜小姚。
她7歲的兒子非常淘氣、頑劣,她實在“治”不了孩子時,
會突然用手捂着自己的心臟,假裝喘不過氣來似的,跟兒子説:
“你不聽話,媽媽的心臟就會很難受很疼,
次數多了,媽媽的心臟會壞掉,不知道哪天就會死掉。
你愛媽媽,就別惹媽媽生氣!”
此言一出,兒子猶如當頭一棒,會立馬收斂。
抹着淚捱到她身邊喊媽,不敢再“造次”。
這一“殺手鐧”,小姚時不時就會“放”出來,屢試不爽。
我們批評她教育方式不當,小姚苦笑:
實在沒轍啊,小孩太皮了,只有嚇唬才管點用!
時間長了,她兒子就認定媽媽是有心臟病的,
老擔心媽媽會“死”,總是忐忑不安,還變得鬱鬱寡歡。
小姚後悔了,但不管她怎麼解釋,兒子都不相信。
生活裏,不乏小姚這一類拿“嚇唬”來“治”孩子的爸媽,
對孩子束手無策時,拋出這樣的威脅、警告:
“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把你丟掉!”
“你再鬧,我就喊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不聽話,讓醫生拉你去打針!”……
教育博士張博説:
“恐嚇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消極、負面的評價與引導,
不良的評價與誤導,會使孩子的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影響人格的健康發展。”
孩子對父母有着與生俱來的信任和依賴:
你説愛他,他就篤信你會永遠愛他。
你説你不要他,他立刻會處於“被拋棄”的巨大恐懼中。
你説你有心臟病,他定會擔驚受怕,唯恐你在某天離去。
你説讓警察、醫生來抓他,他會驚恐不已,怕警察、怕醫生……
然後,他身處困境,也不敢找警察求助,擔心會被抓去坐牢。
生病了,無比抗拒醫生、喂藥打針時呼天搶地、死不配合……
嚇唬,會讓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為其健康成長帶來潛在障礙。
同時,隨着孩子慢慢長大、見識漸增,
會意識到父母的嚇唬,只是幾句經不起推敲的謊言。
他會覺得是被“糊弄”、“忽悠”了,不再信任爸媽,對他們的教導更會聽不進耳。
同時,他還有可能會模仿父母的錯誤做法,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那麼,我們該如何運用正確、
有效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當孩子調皮頑劣到難以制止,
甚至在地上哭鬧打滾時,的確讓人束手無策!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無法忍住“洪荒之力”,
下一秒就會暴怒“發飆”,各種吼叫、打罵、嚇唬……
孩子行為失當時,我們第一時間要做的,要怎麼做呢?
1、努力先讓情緒“剎車”。
避免情緒失控,對孩子採取不理智的舉動。
閨蜜雯子遇到類似“狀況”時,
會花大約十幾秒鐘的時間,
去喝口水、去陽台透透氣,或者乾點別的事,
對情緒進行“冷處理”,使自己儘量平復心情,再來“對付”孩子。
有時,她會想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她會讓孩子鬧一鬧,待孩子鬧夠了,自討沒趣了,
再跟孩子進行溝通,
儘量不會對着小朋友大喊大叫、非打即罵。
2、耐心瞭解“真相”。
鄰居小張的女兒6歲多時,有好幾天,都拒絕刷牙。
不管大人怎麼哄,甚至生氣了,
她都死死按住嘴巴,不肯拿起牙刷。
她爸一着急,就説:
“你這麼懶,不刷牙,牙齒會長蟲子、爛掉。
要到牙醫那裏拔牙,疼得要命還會流血!你刷不刷?”
女兒聽了很驚恐,哭了。
小張趕緊制止了老公,安撫了孩子,讓她先上學,不刷就不刷。
接着,待女兒心情放鬆時,
小張就耐心跟孩子聊天,找到了原因:
孩子有一顆門牙鬆動了,她刷牙時覺得很疼,擔心牙齒會被刷掉,以後就沒牙齒了。
為了“保護”那顆牙,孩子決定不刷牙。
瞭解到緣由,小張就跟女兒好好溝通、解釋,
最終讓孩子放下心來,乖乖去刷牙了。
孩子年幼天真,心智稚嫩、表達能力有限,
出現“反常行為”時,
唯獨我們去接納孩子,耐心、細心探詢其背後的“真相”,
瞭解他真正的內心需求,
才能“對症下藥”去引導孩子。
嚇唬、打罵或體罰等等的手法,看似“省事”,
卻很簡單、粗暴,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
教育家簡·尼爾森曾説:
“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
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但絕對需要持續的學習。
願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
讓孩子在“春雨潤物”一樣的愛和教育裏蓬勃成長。
—— End ——
作者:打盹的下午茶。愛茶愛花更愛娃,懷揣温暖希冀,書寫五味生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