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漲價越願意買單,逆勢上揚的豪華車市場,為何寒氣逼人?
價格漲得越歡,買的人就越多。
近期,這種在大多數人常識裏的“悖論”現象,正在奢侈品行業和汽車行業不斷上演。比如在奢侈品行業,香奈兒、路易威登、勞力士等國際一線大牌,每年都保持着一定幅度的漲價,時尚消費者品牌DIOR在今年2月份就漲價了一次,7月中旬又部分漲價10%,愛馬仕今年平均也上調了3.5%的價格。
有趣的是,隔壁的豪華、高端車市場也是漲得越多,買的人就越多。
別看乘聯會數據説的上半年國內豪華車市場零售126.5萬輛,同比下降14%,降幅大於行業平均7.2%,但是要考慮到,目前很多新能源品牌定價已經達到30萬元,甚至超過40萬元的高端豪華車型價格。在某種程度上,它們也是可以算進高端豪華市場裏。
市場機構對於豪華車市場也是表示看好。麥肯錫在今年8月發佈的《全球豪華汽車領域的5個重要趨勢》表示,從2016年到2021年,普通汽車品牌市場基本停滯不前,預計到2031年幾乎沒有增長,而豪華車細分市場同期預計增加份額,年增長率在8%到14%之間。
這不禁讓人好奇,真的是有錢人太多了嗎?
豪華車市場符合“K型復甦”
隨着疫情管控在國外的逐漸放開,經濟復甦被大多數人所期待。有趣的是,從聯合國報告到政府官員發聲,以及各大機構和KOL演講裏,都會頻繁提到一個關鍵詞——K型復甦。
一般來説,復甦的軌跡被分為很多種,比如V型復甦(快速下跌快速反彈)、U型復甦(跟V型有些像,但是在底部徘徊時間較長,沒有那麼快反彈)、耐克型(復甦時間長且脆弱),以及目前被大多數人推崇的K型復甦。
K型復甦是由摩根大通提出的,根據他們的分析,新冠疫情後經濟復甦路徑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可以直接獲得刺激計劃的大型企業以及公共部門機構;而是被刺激計劃排除在外的中小型企業、藍領工人以及不斷減少的中產階層。
前者可能越來越有錢,資產升值,經濟情況變好,但佔據絕大部分的後者則是境況變差。這也跟證監會原副主席肖剛在2021年一次會議中所表述的一致,“雖然(全球)經濟整體是復甦的,股市、房市都在漲,各種資產價格都在漲,但是一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人的境況反而是變差的。”
具體來看,一邊是互聯網巨頭高歌猛進,燒錢賣菜,一邊是實體小店不堪房租,頻頻倒閉;一邊是科技公司、醫藥公司的不斷上市擴張,一邊則是紡織、電影、酒店等行業持續萎靡不振。
所以業內普遍認為,近年來豪華車的熱銷,跟疫情期間貨幣政策的兩極分化有密切關係,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以及不同人羣從危機走向復甦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性。
換而言之,有錢人的資產更多了,自然會增加在奢侈品和豪車方面的消費。
電動化正在驅動豪華車市場分化
在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並存的大環境下,豪華品牌看似風光,其實也面臨着不少隱患。
比如在新能源車這波新時代浪潮裏,豪華品牌的表現多少有些不那麼盡如人意,蔚來、理想、小鵬、特斯拉等後來者步步逼近,一步步正在蠶食原本屬於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
以奔馳為例,2022上半年奔馳在國內交付超過35.58萬輛新車,同比下跌19%,其中以往作為入門車型的奔馳C級銷量下滑最為明顯,相反的是,S級轎車銷量反而同比增長13%,邁巴赫品牌銷量更是同比增長62%。
寶馬和奧迪也是類似的情況,入門級車型銷量在今年上半年均經歷大幅下滑,豪華高端車型跌幅則要小不少。
這意味着,以往BBA穩固的基盤市場,正在被蔚來ES6、小鵬P7、特斯拉Model3、比亞迪漢等車型不斷蠶食。
當然了,有個不容忽略的重點是,以往入門級豪華轎車依賴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大多集中在互聯網、金融、體制內行業,然後受到裁員風波、降薪、福利降低等因素,他們傾向於降低消費。
但不可否認,多賣出一台高端新能源車,市場上可能就少賣出一台BBA,正在逐漸成為現實。
豪華品牌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BBA紛紛宣佈加速電動化進程。可惜的是,電動車廠一開始就以電動為核心,而現有燃油車主機廠卻必須處理好傳統燃油發動機等重要遺留問題,在節奏上往往慢了幾拍。
要麼變得更加高端,要麼就在電動化方面實打實地帶給消費者驚喜,擺在BBA們面前已經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了。
總結
目前來看,中國依然是具有巨大潛力的豪華車市場。根據麥肯錫深度報告顯示,“在8萬美元以上的價格區間,我們預計到2031年中國將成為增長最快的豪華車市場,年增長率為14%,其全球市場份額佔比將從2021年的24%提高到2031年的35%。”
不過需要這些傳統豪華車品牌重視的是,中國消費者們正在重新定義“豪華”,中國豪華車消費者對“智能化”幾乎等量齊觀,大約40%到50%對電動車有真實意向的消費者認為最先進的ADAS和車聯網功能是必備的。
如果豪華品牌不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那麼在後續的市場競爭中,大概率會落入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