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守護羣眾救命錢

近日,安徽太和縣多家醫療機構涉嫌騙保問題被曝光後,當地立即組成了聯合調查組展開調查。據公開報道,太和縣公安機關已刑事拘留8人,太和縣第五人民醫院院長已被紀檢監察機關立案審查調查並採取留置措施。普濟中醫院、東方醫院、和美醫院三家民營醫院的主要負責人正在接受調查。醫院騙保的具體金額尚在進一步核查之中。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當地一些醫療機構誘導住院、虛假住院的手段隱蔽,“分工合作”,儼然形成了“灰色產業鏈”。中介按照醫生的需求蒐羅願意住院的人員;醫院現場偽造病歷;假患者對這般“好事”樂此不疲,有的甚至一年在3家醫院免費“享受”9次……一個流程下來,中介、醫院、假患者看起來都撈到了油水,老百姓的醫保基金卻在兜兜轉轉中被騙走了。對此,我們必須嚴厲打擊,依法嚴懲。

騙保事件引發眾怒,是因其性質之惡劣令人髮指。其一,醫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錢”“救命錢”,怎能成為違規醫療機構眼裏的“唐僧肉”?其二,我國醫保基金尚不寬裕,像癌症、糖尿病等大病慢病還做不到充分保障,一分一釐都該用在刀刃上,怎能被不法分子如此騙取?其三,近年來,國家藥品集中採購屢屢“靈魂砍價”,將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目錄,比如在剛剛揭曉的2020年醫保談判結果中,119種藥品均價降幅過半,多個新上市抗癌藥以全球最低價“上架”,最新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所列藥品被全部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好的服務。黨和政府在竭力提升民生温度,違規醫療機構卻把老百姓的“救命錢”視為“創收”渠道,如此不顧及百姓民生、漠視侵害羣眾利益,怎能不令人憤慨?

值得警惕的是,此次騙保事件既非新花樣,也非安徽一地的個別現象。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曾針對漠視侵害羣眾利益問題開展專項整治,嚴肅查處定點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騙取醫療保障基金問題。國家醫保局在對30個省級行政單位開展飛行檢查後發現,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定點醫藥機構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手法的欺詐騙保行為。數據顯示,專項整治期間共計查處欺詐騙保定點醫療機構9.16萬家,定點藥店6.39萬家,追回醫保基金及違約金28.46億元。

在打擊欺詐騙保的高壓態勢下,騙保事件為何仍有發生?有利可圖的表象之下,暴露出醫保基金監管仍存在漏洞、基層監管責任尚未壓實的困境。如何杜絕此類問題再次發生,把醫保基金管住、管好,真正把錢花到該花的地方,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

重中之重在於補齊監管短板,讓騙保行為不能得逞。要抓住定點醫療機構專項治理“回頭看”的契機,集中打擊誘導住院、虛假住院等欺詐騙保問題,形成震懾效應。同時,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找到監管有效方式。比如,探索引入醫保智能監控系統,推動基金監管走向智能審核階段;比如,引入第三方及社會力量,有針對性地引入監督檢查所需的財務會計、醫療藥品等方面的專業人士,破解監管專業性不強的問題。

斬斷“灰色產業鏈”還需醫療機構加強行業自律,需要參保人拒當騙保“幫兇”。前不久,《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監督管理條例(草案)》通過,確定了醫保部門、定點醫藥機構、參保人員等的權責,明確對騙取醫保基金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懲戒力度。必須讓醫療機構和參保人明白,任何騙取、濫用、浪費“救命錢”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懲戒,得不償失。

紀檢監察機關要堅決查處醫療機構內外勾結欺詐騙保行為,督促建立和強化長效監管機制。不僅要嚴肅查處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參與欺詐騙保案件,發揮“治已病”的作用,還要深入查找問題背後的根源,通過制發監察建議書等方式,推動相關單位補齊制度短板、堵塞監管漏洞,針對薄弱環節加強日常監督,切實“防未病”。多管齊下,將醫療保障基金使用的安全網越織越密,才能真正守護好老百姓的“救命錢”。

原標題:守護羣眾救命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守護羣眾救命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