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權威解讀:“十四五”健康養老向哪裏發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口經歷了從高速增長到低速增長的發展軌跡,僅用了40年~50年就走完人口轉變歷程,決定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人口結構性挑戰加大,人口老齡化矛盾凸顯。站在全面小康社會的新起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人口基礎是快速而不斷加深的老齡化態勢。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意味着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全社會、多領域共同面對。“十四五”期間,應重點關注健康養老服務、老年健康、醫療和養老負擔、老年人健康養老意願和行為變化等。

專家權威解讀:“十四五”健康養老向哪裏發力?

即將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年均增加1140萬,遠遠高於“十三五”期間年均740萬的增速,2025年老年人將達到3.2億,2032年突破4億,2048年突破5億。若按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0%界定為中度老齡化,2023年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此後,人口老齡化程度繼續加深。與此同時,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規模將繼續增長。據國家人口宏觀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PADIS)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模型測算,2020年~2025年,我國65歲及以上空巢老人家庭比例預計從1.65%提高到1.94%。

當前,人口疾病譜系已經由傳染性疾病為主向以慢性病為主轉變,老年人慢性病問題尤為突出。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老人接近1000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隨之而來的是,老年人的醫療負擔持續增長,養老壓力明顯加重。

研究顯示,醫療費用與年齡密切相關,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醫療護理費用通常是60歲及以下人口的3倍~5倍;高齡老年人的醫療護理費用更高,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醫療成本開支約為65歲~74歲低齡老人的14.4倍。

做好政策統籌與落地

應深化認識健康養老服務供給的五種關係,即居家、社區和養老機構;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和供給;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普通老年人羣健康養老和特殊老年人羣健康養老。

以面向普通老年人為目標,突出重點地區、重點人羣,加強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統籌完善基本保障、扶持發展、規範管理、綜合監管等政策體系,如支持企業進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市場,整合城鄉低保、社會福利、農村五保等與養老有關的制度政策。

積極實施健康老齡化工程,以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村衞生室、養老機構為依託,建立健全保健—預防—治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為一體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管理服務體系。推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支持護理型養老機構發展,促進健康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向社區和居家老人延伸。

強化科技創新應對人口老齡化思維,鼓勵和支持健康養老與互聯網、大數據等融合,提高老年服務信息化水平。擴大職業院校康復護理、健康管理等專業的養老護理人才培養規模,加強健康養老專業隊伍建設。

推動長護險制度框架形成

科學定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之外的獨立險種,納入社會保險的政策框架,覆蓋全民,尤其是長期失能、半失能人員等重點人羣。在已有城市試點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模式,儘快制定出台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指導意見,包括基本規範、使用參數、制度模式等。

從資金籌措的公平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性來看,建議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社會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補充。構建政府、個人、用人單位為主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合理配置不同層級政府承擔的比例,以及個人適當承擔繳費責任和一定的自費比例。鼓勵商業保險進入護理保險領域,與社會保險範疇內的長期護理保險形成互補機制。儘快建立失能鑑定和等級評定標準體系、照護服務標準規範和評價體系。加快推動長期護理保險覆蓋全國高齡老人、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等重點人羣。

加大農村醫養服務供給

立足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農村老年人經濟狀況、社會網絡、空間分佈等特點,加快形成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社區綜合服務為依託,農村互助養老和機構為補充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整合並改善農村養老基礎設施,將農村老年活動室或閒置的校舍等設施改建成農村居家養老綜合服務站,儘可能降低入住、養老成本,讓老年人養老不離村,促進鄰里互助養老模式發展。

支持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嵌入農村社區,合理配置轄區內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加大對興辦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的税收、用電用水等政策優惠,鼓勵農村醫療衞生、人口計生技術服務人員、養老服務機構共同開展農村養老服務,提高機構運營可持續性。

繼續推進農村醫養結合發展,建立完善村醫參與健康養老服務的激勵機制,提高村醫老年健康服務能力。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工程,充分發揮鄉鎮敬老院等供養機構保障特定老年羣體養老服務供給的兜底作用。

認識養老意願與行為變化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將再上新台階。伴隨着“60後”“70後”等陸續進入老年期,他們受教育水平、養老觀念、生活方式存在明顯的代際變遷,不僅追求物質生活品質,也追求精神生活以及經濟社會活動的深度參與。從原有的生活照料、助餐等,逐漸追求更多的文化娛樂、健康養生、旅遊旅居、老年教育,追求更加適宜的老年人居住環境,甚至催生出一些新的健康養老產品。此外,在互聯網、醫療技術等科技進步的影響下,老年人的健康養老生活將更加智能化、更具科技感。

應及時把握獨居家庭、空巢家庭、異地養老等老年家庭變動趨向,認識老年家庭健康養老意願、需求和行為變化規律。依託衞生計生人口、健康等基礎信息庫,建立老年健康信息管理平台,促進健康養老領域的數據共享應用,支撐老年健康服務信息化管理,重點監測老年人健康養老意願、行為和健康養老需求等,支持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決策。

進一步繁榮健康養老服務細分市場發展,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精細化服務需求,強化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對接,讓老年人能夠健康養老、快樂養老。

文: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劉厚蓮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健康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0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權威解讀:“十四五”健康養老向哪裏發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