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雨神”胡小鳳:自制移動噴灌裝置護綠茵
【人物介紹】
胡小鳳,55歲,武昌首義廣場南廣場園林班長,從事綠化養護14年。她“發明”的一種移動噴灌裝置解決了景觀草坪和綠籬澆灌難題,大大減輕了園林工人澆水抗旱的強度和壓力。這種“抗旱神器”在首義廣場一直沿用了6年。
胡小鳳在草坪安插移動噴灌裝置。記者李子云 攝
28日,根據天氣預報,首義廣場氣温將超過35℃。我惦記着南廣場的植物該澆水了,凌晨4點半起牀,5點剛過就到了單位。
我提前到南廣場轉了一圈,把需要澆水的地方都看清楚。這是我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做事之前先熟悉情況,做事時才不會浪費時間。
首義廣場面積有22萬平方米,其中綠化佔了一半。南廣場有4萬多平方米,雖然現在安裝了自動噴灌設施,但高大的樹木和噴灌澆不到的邊邊角角,還得靠人工澆水。
6點鐘,我和十幾位同事在南廣場開始工作。我們先給大樹澆水,再澆那些邊邊角角。
每年夏天,上午6點至10點半、下午3點至6點半是我們澆水抗旱的黃金時間。中間最熱的時段不適合澆水,不然有些水會變成水蒸氣,會把花草樹木蒸死。
上午9點多,我接到首義廣場園林部門負責人張巍的電話,讓我到紅樓西側的大草坪上幫忙。
我馬上趕過去,看到他們正準備用移動噴灌(裝置)給草坪澆水抗旱,但人手不夠。
紅樓西側的大草坪面積有1萬多平方米,以前是被圍欄封閉起來的,今年3月對市民開放。草坪上沒有安裝自動噴灌設施,只能用我們自己製作的移動噴灌(裝置)澆水。
我和張巍,還有北廣場園林班長邱承良一起,將3套移動噴灌(裝置)從小推車上搬下來。每套噴灌(裝置)都有一根七八十米長的水管,有些重。我們各找到一個取水閥,將水管連上,然後將另一頭裝有噴頭的PVC管插在草坪上需要澆水的地方。
胡小鳳從小車上卸下移動噴灌裝置。記者李子云 攝
PVC管下面有一個開關,我們打開開關的時候,都被噴了一身水。我們用手抹一把臉上的雨水,都樂呵呵地笑了。説實話,大熱天被淋一下,很涼快。
我特別喜歡看移動噴灌(裝置)噴出的水,就像開在草坪上的3朵“水花”,好看極了。
草坪上正在澆水的移動裝置。記者李子云 攝
澆了半個小時後,我們3個人走近噴灌(裝置),關掉開關,拔起噴管,將它們換個地方,繼續噴。每開關一次,都要被噴一身水。
我是孝感人,2010年來武漢打工,一直在首義廣場做綠化養護養家,做了13年。現在一雙兒女都參加了工作。
以前,南廣場沒有安裝自動噴灌設施,夏天人工澆水抗旱任務很重。如果澆水不及時,景觀草坪上的草就會被曬得發蔫,甚至枯死。
為了養護好這些漂亮的草坪,我們班組的園林工人分成3組,每天早晚用高壓水槍輪番澆水。每次澆水,大家衣服都會被汗水和自來水濕透。抗旱黃金時間分秒必爭,不能停,也沒法換衣服,大家只好穿着濕衣服繼續幹。衣服幹了又濕,濕了又幹,一天下來,上面都是一層白花花的汗鹼。
2017年夏天,我看到北廣場正在噴水的自動噴灌設施,就想:“能不能做一個移動噴灌(裝置),自動澆水抗旱。”
我找來一個噴頭,用手按在水管上做試驗,發現可以噴出水。我非常高興,就用PVC水管、噴頭和軟水管做了一套完整的移動噴灌(裝置),在南廣場試用後,效果不錯。
同事們都非常高興,大家一起動手,做了十幾個移動噴灌(裝置)。這些噴灌(裝置)往草坪上一插就能用,想澆哪兒就澆哪兒。
胡小鳳(右一)和同事在維修移動噴灌裝置。記者李子云 攝
後來,有人給我起了個外號,叫“園林雨神”。説實話,我擔當不起這個外號,我就是個普通的園林工人。
張巍看到南廣場的移動噴灌(裝置)後,也很高興,拍了幾張照片發到工作羣,建議在北廣場自動噴灌設施覆蓋不到的盲區推廣。很快,首義廣場的移動噴灌(裝置)增加到了30多個,成了夏天澆水抗旱的“主力”。
張巍打開移動噴灌裝置。記者李子云 攝
我們算過一筆賬:一個移動噴灌(裝置)能覆蓋20多平方米,如果同時使用,每天澆8到10個小時,整個廣場2萬多平方米的草坪,兩三天就可澆完一遍。
人工澆水雖然水量大,但時間短,土壤不容易澆透,澆一次只能管一天。移動噴灌(裝置)澆的時間長,水是慢慢滲下去的,容易澆透,澆一次能管三四天。所以,用移動噴灌(裝置)澆水能節省時間、節省人力,還能節水。
2019年起,首義廣場通過改建逐步更新了北廣場老化的自動噴灌設施,南廣場也裝上了自動噴灌設施。我們的移動噴灌(裝置),也慢慢由抗旱“主力”變成了“配角”。
現在,首義廣場只保留了3個移動噴灌(裝置),主要用來澆灌紅樓西側那塊大草坪。雖然移動噴灌(裝置)少多了,但看到我們養護的花草樹木長得很好,有很多人看,我每天都很開心。
(長江日報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孫姝 黃軒整理)
【編輯:趙可】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