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連雲港市海州區融媒體中心】;
吳窯村只是海州區農村美麗嬗變的一個縮影。在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網絡、通有線電視“六通”的基礎上,海州區把有村口標識、綠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廁所、污處設備、文體場所、公交站點、電子監控、消防設施、服務中心等“十個方面”作為最基礎的設施配套到位。
近年來,海州區重點打造了太平二期、沙杭二期、江浦二期等多個新型社區,把“項目品質”作為重中之重,全過程接受羣眾代表監督,高標準推進項目建設、多舉措推進產居融合,增強相關鎮村發展內生活力,讓這些省、市示範項目成為讓全區羣眾看得見、體會到實惠的農房改善樣板。
為切實讓農民搬得出,住得好,有產出,海州區把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與優化人居環境相結合,積極推進最美村莊,水系、道路、田園和鄉風共建共享,全力打造宜居家園,致力打造一批“遠可看、近可遊、居可養”的美麗鄉村。
“鄉村的美麗嬗變,增強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更多的是那份濃濃的鄉愁讓我產生了歸屬感。”談及家鄉,吳玲欣喜而自豪。
三產融合,繪就產業崛起“支撐線”
“海州區鄉村大多緊靠中心城區,驅車基本不超過半小時路程,產業相對完善,這為海州建設都市新型農村社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2018年9月,海州區超前謀劃,在充分尊重農民羣眾意願基礎上形成了‘5+10’總體佈局,到2035年共計建設50個農房改善項目,兩年來已改善農民羣眾住房條件2000餘户。”海州區住建局局長趙明介紹。
新隴村鄰近城市中心和工業園區,近百家中大型企業在這兒落户。在這裏,村莊有了產業的助力,鄉村建設趨於完善,幼兒園、便民超市、衞生室、圖書館等成了“標配”。在這裏,90%的老百姓實現了就近上崗。
圍繞村民富、集體強的目標,海州區還將農房改善和鄉村旅遊、休閒觀光農業、特色田園鄉村發展相掛鈎,積極打造葡萄、草莓、桑葚、水產等特色農業產業品牌,集休閒、娛樂、觀光、體驗、度假為一體,為農房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着新204國道的建設完成,海州區形成了一條串聯浦南、錦屏、新壩、寧海和板浦的S型都市農業產業黃金通道。通過發展春賞花、夏親水、秋採摘、冬養生的四季休閒農業,然後注入農房改善因子,促進富民增收的同時,也吸引農民爭相入住新居。
強村富民,繪就生活富裕“引領線”
現代高效農業“百花齊放”,實現了產業發展、村民致富、村集體增收的“多贏”效應。位於江浦村東側的海州智慧農業體驗中心,村民張繼梅正和其他幾位工友忙着打理蛇瓜藤。“出門就能打工賺錢,都是黨的政策好。”張繼梅説。以前她跟老伴主要靠家裏幾畝地的收成,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近幾年村裏農業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她便把家裏的幾畝地流轉了,每年有固定的一筆土地流轉金。自己則在家門口上起了班,老伴在鎮上幹臨時工,兩人每個月加起來有4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生活越過越好。
在江浦村,像張繼梅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這主要得益於政府對鄉村振興的大力投入。近年來,村裏依託優美的環境和便利的交通,建成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先後引進3家農業龍頭企業,成立17家專業合作社和3家家庭農場、4家生態園,建立了果蔬、苗木、水產、優質稻米“四大基地”。
1992年出生的徐瑤是第一批迴鄉創業的大學生。2017年,徐瑤踏上鄉村振興的快速列車,開始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她帶領10多户農民成立蔬果種植合作社,把綠色無公害蔬果遠銷南京、上海,帶動150餘位村民就業。當上村幹後,徐瑤比以前更為忙碌,“我想踏踏實實做一份事業,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徐瑤説。
農房改善美化了環境,改變了產業,引回了“鳳凰”,帶富了村民,改善了村貌。也讓許多村的村集體收入從零跨越到數百萬元。
與時共進,繪就鄉村治理“善治線”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重要內容。海州區創新“三會村治”新模式,通過走“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之路,激活基層鄉村治理的“一池春水”,努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環境好了,素質高了,生活富了,農民的業餘生活也豐富了起來,鄉風文明也跟着紅火了起來。在江浦村文化廣場,大舞台是百姓演出跳舞的好去處,邊上的村史室上千本賬本和數千張照片記錄了70年來村裏的巨大變遷。
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黨羣服務中心,海州區組建了200多支志願服務隊,常態化開展關愛老年人、護佑少兒成長等志願服務活動,營造了人人做好事、户户爭先進的良好氛圍。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如今,走在海州大地上,樓成羣,土連片,產業旺,農民笑開顏。在農房改善這一時代命題下,海州找到了打開農民羣眾幸福生活的“金鑰匙”,一幅“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