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為何不鑿通克拉地峽,取代新加坡的地位,是不是傻?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便捷通道,也是許多國家的海上生命線,新加坡就是靠這條海峽發家的。如果説誰能取代它的地位,未來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泰國鑿通“克拉地峽”。
所謂“克拉地峽”,實際上就是在馬來半島最窄的位置,人工鑿通一條運河。這個地方寬度只有56公里,看起來難度並不大,一旦開鑿成功,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海運航線將縮短1200公里,取代馬六甲指日可待。那麼,泰國為何至今都未開通呢?
其實,不止泰國政府這麼想,當年的殖民者也是這麼想,從17世紀開始就多次派人勘測。1858年,英國率先提出開鑿地峽的請求,並得到泰王拉瑪一世的批准。然而此地雖然狹窄,但多為山地、兩側海岸為基岩構造,以當時的機械條件很難實施,就算鑿通了,代價也遠大於收益,所以英國人放棄了這一計劃。(下圖:克拉地峽設想圖)
相比之下,法國人的決心就大多了。因為兩國是仇家,當時英國控制着馬六甲海峽,隨時可以切斷法國與中南半島殖民地之間的聯繫。為了擺脱英國的控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鑿通“克拉地峽”。當然,英國人可不會放任不管,通過遊説泰國政府,導致法國沒有獲得開鑿權,這一計劃再次擱淺。
對泰國而言,曾經非常想鑿通克拉地峽,但時代變了,看法就不同了。其中有2大因素,制約着泰國鑿通克拉地峽:
第一,影響旅遊業。克拉地峽附近,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普吉島,一直是泰國政府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如果鑿通克拉地峽,必然會破壞近海的珊瑚礁、造成海洋污染,影響海洋生態,這對旅遊業而言是致命的。而鑿通克拉地峽帶來的收益,能不能彌補旅遊業的損失,還只是一個未知數,所以泰國政府一直很顧忌。
第二,事關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眾所周知,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主體民族是泰人,90%以上的民眾信仰佛教。但是馬來半島南端,生活的卻是200萬馬來人,他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而且一直想獨立。
克拉地峽的位置,恰好處在泰人和馬來人的交界處,一旦這裏被人工鑿出條運河,南北就呈“劃江而治”的狀態,民心更加不穩,沒準會導致國家分裂。這對泰國政府而言,就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了!所以,泰國政府並不傻,而是經過周密考慮之後,才做出的這樣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