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非凡十年 見鄭城長⑨|箜篌故里,奏出新時代豐收新韻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綜合

一見“中”情地,朝思“牟”想城。

在河南省省會鄭州和古都開封的時空軸線上,一座耀眼的文化新城正在中原大地悄然崛起,它是千年歷史的承載,是現代與歷史的融合,它就是中牟。

乾坤日月當依舊,昨夜今朝卻異同。十年光影,中牟縣抓住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鄭開同城化等重大戰略機遇,以競技狀態、拼搶姿態,在穩步之間跑出經濟建設“加速度”。

9月23日,“非凡十年 見鄭城長,‘觀觀’帶你看鄭州”大型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中牟,於曲徑通幽處,品味千年箜篌文化;駛入中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揭開中牟經濟蝶變的新面紗。

千年箜篌城 再傳仙樂聲

從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裏,劉蘭芝“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到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箜篌這件多見於敦煌壁畫、一度失傳的古老樂器,帶給後人無盡遐想。

在中牟縣東南10公里處的古城村,全村老少對“箜篌”二字耳熟能詳。箜篌,這種過去只見於古典文集上的撥絃樂器,絕聲千年後在中牟“復活”,彈出了新時代的小康新韻。

古城村邊的遺址,相傳是古代的“箜篌城”,第一代樂神“師延”便在此造箜篌。2020年7月底,這裏建成了中牟縣首座遺址類生態文化公園——箜篌城遺址公園。公園佔地108畝,建設內容包含箜篌文化廣場、箜篌文化長廊等,是一個集文物保護、文物展示、旅遊休閒、文化教育、文藝演出、主題宣傳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剛到達箜篌城遺址公園,一個仿古大門矗在眼前,古意盎然,讓人不禁產生錯覺,彷彿穿越到了幾千年前。進入園內,曲徑通幽處,滿眼間皆是花草簇擁。映於眼前的是仿古的廊榭,廊榭旁是迴環的步道。平整清潔,通向遺址處,順步道行走,兩旁立滿了樂器的雕像,造型有琵琶、鼓、笙、阮等,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一樽鳳頭箜篌,箜篌造型優美,鳳頭高昂,讓人不禁悠悠神往。

在公園北部,佇立着一樽師延的雕像。師延於高台之上,正襟危坐,腿上放一把古琴,修指輕撫,神情悠然,彷彿聽到那古典優雅的琴聲,在輕輕訴説着這裏的故事。“師延是夏商時期著名音樂家,擁有卓越才能和製造樂器技能。他創作的樂曲在演奏時娓娓動聽,常引飛鳥隨節奏舞動,為王室貴族所喜,被奉為樂工祖師,箜篌鼻祖。”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箜篌城的傳説》項目傳承人郭曉山介紹道。

過了師延像,就到了箜篌城遺址腳下。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1050米,東西寬575米,現僅存城牆西北角和東北角三段夯土牆。走近遺址,這處矗立在田野中的“城郭”充滿了神秘感,四周均是平原,唯獨這裏高達十幾米。抬眼望去,夯土層非常醒目,頂部平整。郭曉山説,過去村民在這挖土,都感到土質太硬了,比周邊的土地硬實很多倍。

作為村裏研究箜篌城的土專家,提起箜篌城的傳説,郭曉山瞬間打開了話匣子。“相傳在‘老城頭’的主峯下,藏着一個金馬駒,每到黃昏以後,金馬駒就出來在曠野裏撒歡,渾身散放金光,同時身上發出悦耳的響聲。近三十年的時間裏,在金馬駒出沒的地方,先後有三人從地裏撿起三塊金磚,其中兩人為古城村人,他們至今都還健在。”

郭曉山感慨道,“現在我經常去校園裏跟學生講述我們的箜篌文化,希望將這些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古往今來 箜篌入人心

九月的天氣,雲淡風輕。公園裏小徑迴環,綠草茵茵,娛樂設施齊全,文化氛圍濃郁,有不少村民在這裏散步遊玩。在村裏長大的小王説:“以前這邊是一片廢墟,大家也都缺乏保護意識。自從遺址被修建成公園之後,現在村民沒事都會來這裏散散步,在休閒遊覽中感受歷史氣息,自覺地保護傳承我們的箜篌文化。”

談起箜篌城這些年的變化,古城村村委會支部委員郭彥軍有着深刻的感受。“公園建成之後,村民早上來這裏晨跑,晚上來這裏遛彎兒。農閒的時候,這裏有很多直播的、唱歌的、跳舞的,男女老少,好不熱鬧。”同時,大家的“箜篌意識”也更加強烈了。

“全村人都住在箜篌街上,從箜篌一街到箜篌二十七街,一天都從街道標誌牌下過幾回,不識字的老太太也知道這倆字讀箜篌(kōnghóu)。咱村裏兩千多年的箜篌文化,一定要傳承下去。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人瞭解箜篌文化,學習箜篌演奏,讓中牟的箜篌音樂文化走向世界。”郭彥軍笑着説道。目前,中牟已經啓動百名箜篌傳承人培養工程,與中國音樂學院聯合舉辦箜篌音樂文化節,推動中牟箜篌音樂文化的傳播、傳承。

走在箜篌一街上,街道乾淨整潔,連路燈上的造型也是箜篌的形狀。70多歲的郭大爺正在街邊曬花生,“這公園建的真漂亮,村裏的變化也是翻天覆地。自從箜篌城遺址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這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了,大家對中牟厚重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也促進了我們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提起村裏的變化,郭大爺笑的咧開了嘴。

箜篌,顯然成了中牟的一張文化名片。保護好歷史文物,能夠更好地繼承和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揮歷史文物的教育作用。同時,文物遺蹟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合理利用和管理文物,能夠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資源,促進當地文化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中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十年蝶變荒田變工廠

走出箜篌城遺址公園,行走在中牟的公路上,採訪團被迎面而來的一輛輛通過驗收的汽車所吸引,這些汽車將從中牟發往全國各地。

“都是我們廠出的新能源汽車,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加快傳統整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升級,我廠生產的鋭騏系列純電動皮卡穩居行業第一。”鄭州日產中牟廠廠長楊河洲自豪的説。

走進鄭州日產中牟廠的生產車間,一片熱鬧景象。生產線上,電光火花交相閃爍,從一個小部件到整裝汽車不到半個小時就組裝完成;產品檢驗區,質檢員開着剛出車間的新車,在發動機的轟鳴中為出廠做最後的檢驗。

談到十年變化,楊河洲感慨道:“我來到這裏已經14年了,是中牟十年發展的見證者。從研發崗走到今天,一路見證着鄭州日產中牟廠的發展,從年產兩萬台,到現在的十幾萬台,可以説,我們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殺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路。”

鄭州日產中牟廠擁有我國第一條、世界第三條承載式與非承載式車身車型混流線體生產線,配備智能生產系統,力爭實現2025年銷量達到十萬台的新突破。

十年光影,中牟縣汽車園區華麗升級、重裝啓航,轉為中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漫步在中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工廠林立,機器轟鳴,一輛輛運輸車從這裏駛進駛出,好不熱鬧,儼然一副金秋的豐收景象,而這裏就坐落着一處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廠商。

剛到廠區,鄭州飛龍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凱就迫不及待地向記者展示他們二期新能源汽車部件的生產車間。

但進入車間內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穿防塵服、戴防靜電帽、戴鞋套……從頭到腳都要進行全副武裝,力求無塵車間。車間內,工人們正在進行有序作業,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內,整齊劃一的機器手臂、發揮指令的電腦玻璃屏,一眼望去,科技感滿滿。

“今年以來我們已陸續投資了8條產線,服務於各大新能源汽車產商的部件需求,有的產品還遠銷海外。剛來的時候,這還是一片荒地,大家夥兒心裏都有些犯嘀咕。但是現在我們的年產值由15年剛來時的5727萬增加到去年的1.16億,翻了一翻,大傢伙也是越幹越有勁。”孫凱介紹道。

十年蝶變,中牟新能源企業已經達到7家,新能源電池產量達到30億安時,產值突破70億元。而十年的發展變化,大家滿不滿意,生活在中牟的老百姓,有着最為直接的感受。

“以前一直都在南方打工,但現在家門口就有了廠子,福利待遇也不比南方差。在家就業最好的就是能陪伴孩子的成長,每天下班回家,讓孩子吃上我做的飯,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在飛龍集團上班的王女士談到自己的孩子一臉笑容。飛龍集團中牟廠副總嶽志剛説:“我來中牟6年了,剛來的時候我們廠區還是一片荒地,看到現在的景象真是感到不可思議。我現在也在這裏買了房,下一步打算把我家人都接過來。”

十年,對於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中牟來説,不過光影一剎。但對於中牟的人民來説,這十年,是奮鬥的十年,是發展的十年。這十年,中牟的現代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高質量發展步伐跑出“加速度”,鄭州日產、飛龍、凱雪冷鏈等成為中牟產業拿得出手、叫得出名的新名片,中牟人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家底兒”越來越厚。

隨着5G、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中牟縣製造企業也紛紛走上數智化轉型道路,鄭州聯通利用自身信息化技術對鄭州新交通板簧有限公司、鄭州泰新汽車內飾件有限公司注智賦能,助其走出了一條具有引領示範效應的轉型之路。截至2021年年底,中牟縣製造業企業達到6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126家,高成長性企業70家。擁有鄭州日產、紅宇專汽等整車製造企業7家,飛龍汽車水泵、青山變速器等零部件企業330餘家。汽車服務業博覽園入駐商户達2000家以上,年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今天的中牟,一座獨具魅力的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東部新城,正崛起於中原大地、賈魯河畔;明天的中牟,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砥礪奮進、闊步前行。

總策劃:石大東

總統籌:張子明 程玉峯

總執行:劉春蘭 李韜 陳君健 陳鋒

執行:安學軍 王紹禹 王海萍 王長善 方靜 王攀 薛軍 楊瑩 王河寧 王琳

正觀新聞記者 趙柳影張朝暉見習記者 金鑫王豔明 /李新華 尹金凱/劉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