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邊疆人民賡續愛國情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近日,中共雲南省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奮鬥百年路 啓航新徵程·學黨史 悟思想 辦實事 開新局·走過來時的路”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臨滄市,採訪紅色歷史,重拾紅色記憶,傳播紅色聲音。

在臨翔區博尚烈士陵園,講解員通過多媒體互動設備展現了博尚的紅色歷史。在博尚鎮曾爆發過多次戰役。那招渡口戰役鞏固了普洱地區的革命根據地,泰恆戰役則保衞了緬寧新生紅色政權,為耿馬、雙江的解放奠定了基礎。“當時,我軍120團犧牲的15位烈士,為臨滄人民的解放事業,將自己永遠留在了博尚這片熱土上,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是他們的流血犧牲才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光影互動的多維展現,讓參觀羣眾深受教育。

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班洪村,有佤族建築特色的班洪抗英紀念館裏,一段難忘的歷史被徐徐講述。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入侵滄源佤族地區,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遭到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班洪、班老地區,藴藏着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從1927年起,垂涎已久的英國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準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邊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寧血流成河,斷不做英帝之奴隸”。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隊伍,開始反英鬥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

此後,又發生過多起當地部落首領率領族人抵抗侵略,堅守中國領土的英勇事蹟,展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時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起到極大的鼓舞。如今,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回顧歷史,臨滄邊疆人民一直在戍邊衞國,熱血報國的路上堅定前行。

雲南網記者 吳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