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瀘定地震安置點的一筐南瓜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成都9月16日電(記者周相吉、康錦謙)大渡河畔,四川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一處安置點裏,地震救災安置工作人員在給村民分發月餅時,一位老鄉腳步蹣跚着把一筐南瓜送到他們手上。

  這位走路不太利索的老鄉名叫謝欽明,是王崗坪鄉挖角村村民。10日上午,他到自家地裏摘了十多個嫩南瓜,小心翼翼地裝進揹筐。要在往常,這些嫩南瓜是他家主要的蔬菜。挖角村土地稀少,寸土寸金,種點蔬菜相當不易。

  9月10日,在四川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挖角村,村民謝欽明在自家菜地裏摘南瓜。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種了四十窩南瓜秧,一年能結七八十個南瓜,我差不多每年都數。”謝欽明説,一會兒他還要再去摘一揹筐南瓜送到安置點。

  這個安置點裏搭建了150多頂帳篷,安置了約500名羣眾和部分救援隊員。安置點一角,就地搭了十餘口大鍋,附近村民自發前來幫忙,給大家做飯。救災人員和被轉移安置羣眾可免費在這裏吃上熱菜熱飯。

  “大家一起克服困難,好多人來幫助我們,我們也要行動起來!”謝欽明説,給大家送點蔬菜,盡點自己的心意。

  9月10日,在四川省石棉縣王崗坪鄉安置點內,謝欽明(左)為安置點送來南瓜。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在安置點內,挖角村駐村第一書記羅永霞拿着本子,密密麻麻記錄了村民送蔬菜的情況:張金秀、王秀芳,臘肉30斤;蔣仕蘭,酸菜5斤;謝欽明,新鮮南瓜一筐……幾十位村民的捐贈信息記得清清楚楚。羅永霞告訴記者,地震後當天,這裏就開始進行安置工作,周邊好多老鄉都自發過來幫忙。

  謝欽明回憶,地震後很快就有各種救援隊伍到達,轉運傷員、安置受災羣眾,場景歷歷在目。“我也要想想辦法出點力。”

  謝欽明最開始想去轉運傷員,但是幾年前他在山上修路時不幸跌倒,導致背脊骨折斷,至今背上還有鼓鼓的一塊,一直不能負重。他妻子想去安置點幫忙煮飯,但剛好感冒了,只能放棄。最後想到中秋節到了,他覺得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地裏的南瓜。

  9月10日,在四川省石棉縣王崗坪鄉安置點內,謝欽明為安置點送來南瓜。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老謝今年60歲,周邊務工、種點瓜果和玉米,這些是他家主要收入來源。地震時,他正在附近幹活。地震後他跑回家,房子沒事,但供水斷了。為解決飲水問題,他和很多老鄉就去山上用桶接泉水。

  9月8日,村裏自來水終於恢復,村民們再也不用跑很遠去接水。謝欽明知道,這肯定是救災隊伍幫忙搶通的,但他不知道是哪一支隊伍。

  這支為挖角村搶通水源的隊伍有來自石棉縣美羅鎮的民兵。剛退伍的周睿與隊友6日就進入了王崗坪鄉,前兩天幫助救援隊伍上山勘察,運送物資,8日就進山搶修水管。他們一人扛着一截6米長、60多斤的水管沿着不斷掉落碎石的山林攀爬,在一懸崖處發現了水管斷裂點。

  9月10日,在四川石棉縣王崗坪彝族藏族鄉挖角村,村民謝欽明在院子裏曬玉米。新華社記者 劉瓊 攝

  正當周睿綁好吊繩,懸在空中連接水管時,他的手機突然響起了地震預警警報。“那個倒計時很嚇人啊,説是3級多的餘震。”周睿説,瞬間山上滑下大量砂石,但自己又不能放手,否則剛接好的水管又要斷開。在迅速接好水管後,大家沿着吊繩向下滑了30米左右,腳才着地。

  “為了解決老鄉的困難,我們再難也要上。”周睿説。根據統計,地震造成災區8萬餘人飲水困難,目前已通過搶修管道設施恢復供水3萬餘人,延伸管道新闢水源解決供水1萬餘人,集中安置點安置解決3.6萬餘人的飲水問題。

  現在,王崗坪鄉挖角村村民又能吃上乾淨衞生的自來水。謝欽明説,“吃水不能忘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