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被譽為“總師搖籃”的西工大如何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專訪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
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
超過80%的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來源於大飛機、探月、深海等重大科研項目;超過80%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來源於國防軍工領域;超過80%學生赴國防科研單位開展實習實踐和科研工作——三個“超過80%”勾勒了西北工業大學人才培養的特色
提升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關鍵在於確立好辦學定位,主動從服務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角度出發優化學科佈局,帶動、輻射和影響其他學科協同發展
學科體系建設關係到一所高校發展的根基,應重點在挖掘和凸顯優勢特色上下功夫,不能貪大求全,同時打破傳統學科之間壁壘,增強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促進與相輔相成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許祖華
超過80%的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來源於大飛機、探月、深海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超過80%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來源於國防軍工領域;超過80%學生赴國防科研單位開展實習實踐和科研工作——三個“超過80%”勾勒了西北工業大學(下稱西工大)人才培養的特色。
作為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重點高校,西工大始終把培育一流人才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育國之棟樑,鑄國之重器,連續兩次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重大貢獻獎”,在高校中首屈一指。
從就業數據看,西工大培養的人才中,有超40%投身國防科技領域,在全國普通高校中名列前茅;有超70%投身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居全國高校前列;有超99%的用人單位對其學子打分“滿意”。
西工大學子在國家需要的地方“願意去,留得住,幹得好”。一大批優秀校友活躍在航空、航天、航海領域,在重要型號研製和重大工程攻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大批傑出校友擔任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學校因此被譽為“總師搖籃”。
新時代,面對國家創新發展對基礎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在基礎研究上勇當主力軍、在重大科技突破上勇當生力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日前專訪了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
把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作為長遠發展之基
《瞭望》:加強基礎學科對西工大意味着什麼?
張煒:基礎學科有助於不斷增強科學技術原創力,也決定了科技創新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基礎學科強,工科才能長遠和持續發展。同時,基礎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石,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和“助跑器”。
西工大是一所以工科見長的行業特色型高校,在致力於解決諸多“卡脖子”技術問題過程中,必須善於從中發現和凝練科學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把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作為長遠發展之基,促進基礎學科與航空、航天、航海領域應用學科相互銜接和協調發展,系統提升學科生態體系的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基礎學科對優勢工科的強力支撐作用。
西工大也是一所以培養一流人才為使命的高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必須善於利用科研資源反哺教學,打造科研育人平台,深化科研育人,在提升基礎研究水平中提升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輸送後備人才。
《瞭望》:近年來,西工大在基礎研究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佈局,成果怎麼樣?
張煒:我們主要有三項大的佈局。一是構建工理文醫融合、互為交叉支撐的學科體系和基礎學科創新性科研項目培育資助體系。二是佈局了若干新興、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如液態金屬物理、柔性電子、人工智能等。三是實施“3-10”重大科技計劃,攻克重大工程技術背後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
通過這些佈局,學校基礎研究能力明顯增強。“十三五”以來,學校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逐年上升,平均資助率始終保持在30%以上,比全國平均資助率高出15個百分點左右。
還有,“超常調製特種金屬材料基礎科學中心”批准立項。這是我校申報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創我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經費額度最高。
此外,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專項成果在空間材料科學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堅持“坐冷板凳”十多年的某新型飛機構型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把做強“強基計劃”作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引擎
《瞭望》:西工大培養基礎學科人才的主要抓手和思路是什麼?
張煒:我們主要通過持續加強“強基計劃”等舉措,來培養基礎學科人才,目前已經初顯成效。
一是堅持特色。學校自2017年起試點舉辦陳士櫓飛天班、黃玉珊航空班,探索在航空航天領域培養具有紮實理論基礎的飛行器設計領軍人才,目前已獲批設置航空航天類強基班。
二是擴大規模。招錄計劃逐年增加,2020年不足50人,2021年為88人,今年計劃120人,新增兩個招生省份,報考人數為計劃數的近60倍。
三是精心培養。聚全校之力保障培養,為強基班學生單獨編班,定製培養方案,重構一流課程,配備一流師資,實行導師制、小班化、探究式教學,全方位提供優勢資源和平台。
四是提高質量。近兩屆強基班學生成績表現突出。如2020級應用物理學強基班,學生科研項目、學科競賽參與度100%,入校兩年就獲國家級獎項2人次、省部級獎項7人次、校級獎項25人次,獲評學校本科生模範班級第一名。
《瞭望》:具體是怎麼培養基礎學科人才的?
張煒:首先是培養理念上,我們堅持“四個面向”,集中優質資源,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航空航天類依託“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的A+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服務空天領域重大戰略需求。數學類專業面向航空宇航、智能製造、軟件國產化等領域對於基礎數學的強烈需求,聚焦科學計算理論與方法、複雜系統動力學與控制等國際科技前沿。應用物理學服務國家空間站計劃,聚焦未來空間科學與應用中的國際前沿問題及國防技術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化學類面向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重大“卡脖子”難題和基礎理論原始創新,聚焦服務智能與高性能材料、綠色化學過程等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及國防軍工領域重大戰略需求。
其次是培養目標上,我們按照突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理念,在圍繞“國之大者”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領軍人才等共性要求下,注重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優勢特色。航空航天類致力於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空天領域飛行器設計與製造領軍人才;數學類致力於為數學和國防科技領域培養“數理基礎堅實、實踐能力突出、專業思維寬廣、綜合素養深厚”的高層次創新型數學拔尖領軍人才;應用物理學致力於培養從事物理學和相關國防關鍵技術的科學家、總師等各類領軍人才,未來能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化學類致力於培養從事化學基礎研究和重要功能材料研發的“理工複合型”領軍人才,未來能在國民經濟主戰場和國防科技領域作出貢獻。
最後是培養模式上,我們實行本研“分階段、有統籌”。採用“3+1+N”的“本碩”或“本博”銜接培養模式,其中,“3”為本科強基學習,“1”為本碩或本博銜接學習,“N”為碩士生或博士生學習年限。
《瞭望》:支撐“強基計劃”的課程體系和師資保障有哪些特色做法?
張煒:按照要求,西工大立足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努力建設一流核心課程,開發一流核心教材,建設高水平核心師資團隊和核心實踐項目。
航空航天類彙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優質資源,重構“精、深、通”的課程體系。為學生配備國家級青年導師,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邀請空天領域重點院所專家,特別是以總師/副總師為代表的行業專家參與授課。
數學類設立低年級小班榮譽課程及討論班、高年級前沿學術研討班。聘請中科院院士和長江學者作為首席科學家,組建金牌課程團隊,中外博導牽頭組成複合型導師團隊,通過全程參與、雙向選擇、動態調整,全方位開展課程教學、學業指導、學術引導和素養培育。
應用物理學匯聚院士、長江學者、傑青等擔任榮譽班主任,聘請國家級人才和優秀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定期開展“格物致知-南山講堂”系列講座。實行“一人一博導”,強化“研教結合”,實現對學生的課業學習、科學研究、學術競賽、職業規劃等全方位指導。
化學類注重實踐、實驗和科研訓練,在培養方案中設置300學時科研訓練與學科競賽模塊,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導師科研。實行“國內外雙導師聯合領航”模式,大一入學即配置博導為校內導師,為學生開放研究平台,指導週期為3年。第三學年起選配境外學者為國際導師,提升國際化水平。
《瞭望》:對實施好“強基計劃”學校有哪些專項支持制度?
張煒:西工大為強基計劃專門制定了“1+3”制度體系。“1”是教務處針對強基計劃制定的全方位頂層指導意見,“3”是學校黨委學生工作部、國際合作處、研究生院分別在學業資助、國際交流資助、研究生名額計劃等方面提供的專項支持制度。
一是獎學金專項支持。學校設立強基計劃學業專項獎學金,用於獎勵學生課程學習、科學實驗等取得的成績;設立強基計劃創新專項獎學金,用於支持學生在學業導師指導下開展創新創業、實踐實訓、科研課題等方面的工作。
二是國際交流專項支持。設立強基計劃國際交流專項獎學金,用以資助強基計劃學生出國(境)開展3個月及以上交流學習。
三是讀研究生專項支持。強基班所在培養學院分別根據各自特色和實際,均已制定本科前三年動態進出的制度,形成長效機制。進入大四的學生,實施本研銜接培養,給予研究生名額保障,學生可直接轉段至本校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階段學習。
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學生在做科研實踐 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深化改革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瞭望》:對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西工大有什麼打算?
張煒:我們計劃從研究佈局、學生培養、教師發展三方面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在研究佈局方面,我們的思路是強基與創新並重。
一是實施基礎研究深化行動計劃。優先支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學院開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交叉融合研究,加強綜合型和專業型創新平台建設。
二是加強應用基礎研究部署。針對重大裝備研製中的問題,主動作為,勇於擔當,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凝練30項基礎科學問題,開展10項重大系統集成攻關,積極策劃和爭取重大項目。
三是孕育原始創新突破。設立基礎學科發展研究基金,培育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強化理工文醫深度融合,形成優勢特色方向。
在學生培養方面,我們的思路是規模與質量並重。
一是提高生源規模。繼續增加“強基計劃”等基礎學科招生指標。
二是改革研究生推免、轉換及分流機制。創新多元錄取機制,加大推免比例,鼓勵應用學科研究生轉入基礎學科培養,也支持強基班學生轉入應用學科攻讀研究生,暢通和豐富深造渠道。
三是強化保障激勵。建立培養基金申請制度,增設基礎學科特等獎學金,依託國家級實驗室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全參與的自主研學訓練體系,加速推進成建制聯合培養,激勵學生潛心基礎研究。
在教師發展方面,我們的思路是引育和激勵並重。
一是創新引育機制。建設後備人才數據庫並分階段“精準畫像”,在各類選拔中為基礎學科單獨分組、單列指標,為基礎學科青年人才提供個性化支持,培育教學名師,加強團隊建設。
二是改革評價激勵。實施“基礎學科師資水平提升計劃”,探索差異化資助機制,加大薪酬、考核、職稱和評聘的支持力度,對取得原始創新成果者優先支持。
三是加強導學團隊指導。高層次人才領銜組建,通過特色化、多元化培養範式強化導師對學生的精神感召、學術引領和人生指導。
西北工業大學校園 西北工業大學供圖
《瞭望》:你對當前高校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有什麼建議和思考?
張煒:新時代高校要培養的基礎學科人才,應是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拔尖創新人才。為此,高校應適時調整人才培養定位,認真反思培養內容、培養方式和培養條件,對人才培養標準和規格、專業設置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技術手段、教學評價和質量監控等作進一步改革。
確立好辦學定位是關鍵所在,要主動從服務創新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角度出發優化學科佈局,充分發揮“雙一流”建設學科的優勢特色,帶動、輻射和影響其他學科協同發展,提升高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
同時,建設好與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體系。學科體系建設關係到一所高校發展的根基,應重點在挖掘和凸顯優勢特色上下功夫,不能貪大求全和麪面俱到。
高校還要打破傳統學科之間壁壘,增強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促進與相輔相成。新知識新領域快速拓展,知識體系綜合與細分趨勢日益增強,新興交叉學科不斷湧現,學科合併與重組屢見不鮮。高校在學科佈局設置中要避免片面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