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韋震玲:奇蹟,真的發生了!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今天(7日)上午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委員進行大會發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韋震玲: 我的家鄉,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一個小村寨。小時候,家鄉偏僻閉塞,進城返鄉都得翻過一座又一座大山。當年12歲的阿爸到縣城讀初中,獨自揹着行囊從日出走到日落,站在山頭遠遠望見縣城時,忍不住放聲大哭。很多父輩離鄉外出後,因為山高路遠,多年都沒有回來。

家鄉缺水。村頭的大水坑,是阿爸兒時的嬉戲天堂,更是全村賴以活命的水源,後來水質實在太惡劣了,爺爺就帶領村民炸開了大山,找到了地下水源。但有了淨水,還得下到很深的洞底挑水上來,每次親人挑水,我都膽戰心驚。阿媽對用水管得很嚴:洗臉水要留着洗手,洗完手還有別的用處,最後還要留着餵豬羊。因為缺水,家鄉只能種植玉米和黃豆。貧困,始終揮之不去。

貧窮落後,不僅在於極度的交通不便和水源短缺。毛南人自古就生活在大石山裏,説着自己才懂的語言,對外也總有防範和排斥。阿媽説,不會毛南語,手裏有錢沒有用,沒有人會賣東西給一個“外人”。鄉鄰之間習慣於物物交換,嬸嬸殺了豬羊釀了酒,就跟鄰里交換其他東西。人畜共居的屋裏,大人就着昏暗的油燈幹活,孩子在牲畜的叫聲、氣味中入睡。惡劣的環境限制了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和追求,在漫長的歲月中,族人們孜孜以求的僅僅是暖衣飽肚。那時的我,曾經以為,家鄉永遠也無法與外界相連了,除非奇蹟發生。

然而,奇蹟,真的發生了。我們毛南族是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僅有107000人,這個佔全國人口不足萬分之一的小小民族,卻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隨着中共中央脱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第一書記、駐村幹部進駐了村寨,他們把扶持政策一條條講解給羣眾,把脱貧措施一項項落實在山鄉:鑿山開路,挖渠引水,平整寬闊的道路修到每一個村寨,清潔乾淨的自來水引進每一户人家;教育、醫療衞生機構逐步完善;扶貧產業逐漸興起……所有的努力只為實現那個莊嚴的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和全國一道共同成長、繁榮富強。